AMD:臺積電技術演進顯示摩爾定律沒有消失,但成本越來越昂貴
2022-12-22 11:31:27 EETOPMark Papermaster 指出,摩爾定律是觀察半導體中晶體管密度每兩年增加一倍的準則,是由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于1965年所提出。不過,當初規劃的晶體管密度翻倍節奏在1975年被修正為每兩年一次。從那時起,它就一直存在,并且證明 Gordon Moore 具有非凡的先見之明,直到今天。
不過,當前有人提出摩爾定律正在放緩,甚至是已經死亡的說法。Papermaster對此表示,根據AMD的技術專家的說法,事實并非如此。也就是摩爾定律仍在軌道上,但芯片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實際上,當前要看到下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晶體管技術,依據時間推估大約需要6到8年才會正式亮相。而且因為需要不斷改進晶體管技術,使得新技術將非常非常的昂貴。
Papermaster 強調,現在不同之處在于過去每兩年讓晶體管密度翻倍,是對于芯片尺寸與成本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但是,硅的單位面積成本隨著每個生產節點都有所增加,使得在相同尺寸下的芯片就會變得更加昂貴。也因為AMD看到了這一點,使得幾年前開始將CPU設計轉向小芯片技術。然后,在2022年再次轉向采用RDNA 3的GPU。如果小芯片設計是解決不斷上漲的硅成本的一部分,那么將老式CPU和GPU與專用加速器整合在一起,將變得是就低成本,但又能使性能提升的重要關鍵。
另外,GPU 加速、專用功能單元和自適應計算等,就像 AMD 從 Xilinx 獲得的那樣。也就是未來將看到關于如何將運算模塊整合在一起的巨大創新,并且它真的會使得運算效能進一步提升。換句話說,雖然晶體管密度按照摩爾定律不斷上升,但芯片價格也會變得越來越昂貴。這原因就迫使像AMD這樣的公司,使用小芯片設計來提高產量,進而阻止成本持續上升。
Papermaster 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摩爾定律即將消失的消息被廣泛流傳。部分原因在于芯片生產技術的領導者英特爾在生產技術方面面臨了明顯的瓶頸。但是,英特爾并不是唯一的芯片制造商,雖然它確實落后了,但晶圓代工大廠臺積電仍在領先的地位上絕對遵循摩爾定律的趨勢。而制造AMD的CPU和GPU的是臺積電,其他還有NVIDIA的最新GPU和Apple的M1處理器。目前,臺積電的5納米節點制程所生產的產品,包括AMD的CPU和GPU都比英特爾的10納米節點(也就是更名后的Intel 7)領先大約一代。
另外,臺積電也剛剛開始3納米制程的生產,而搭載臺積電3納米制程芯片的終端設備也預計將在2023年上半年于市場推出。之后,臺積電預計將在2025年投產2納米制程技術。因此,目前看來,摩爾定律看起來仍足夠健康,只是變得有點需要高成本來維護。
關鍵詞: 摩爾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