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蘋果有意投資,ChatGPT即將迎來升級?OpenAI 能否突圍?
2024-09-08 13:04:12 遠見雜志(臺)打開大語言模型競技場排行榜,初創企業和科技巨頭們已經陷入了一場混戰。今年9月初的排名顯示,OpenAI憑借其8月更新的GPT-4o-latest模型位居榜首,而Google的Gemini-1.5-Pro則緊隨其后,分別占據了第二和第三的位置。馬斯克xAI的Grok-2、Anthropic的Claude 3.5 Sonnet以及Meta開源的Meta-Llama-3.1-405b也緊追不舍。
雖然OpenAI目前名列榜首,但排名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因為轉換成本低,誰表現好就可以立刻選擇使用。然而,對于開發者來說,這場競爭卻異常艱難。隨著模型效能差距的縮小,他們必須加倍努力才能超越對手。
對于資本實力無法與大廠相抗衡的初創企業來說,形勢尤為嚴峻,而OpenAI正是其中之一。每次開發新模型都需要巨額資本投入,資金耗盡后就得重新募資。因此,上周傳出OpenAI再度接受融資的消息,英偉達和蘋果都可能參與其中,業界的反應并不意外。
蘋果希望借助ChatGPT的勢力,而英偉達則希望防止競爭對手崛起。據WSJ報道,由創投Thrive Capital領投,對OpenAI發起了最新一輪融資。除了先前曾提供超過百億美元資金和算力的微軟外,英偉達和蘋果也可能是新進投資者。這輪融資使OpenAI的估值突破了1000億美元。
為了保持在大模型性能上的領先地位,OpenAI持續擴張人力、添購芯片、準備數據,并持續開發新模型。然而,這需要不斷投入資金才能前進。如果OpenAI真的能從蘋果和英偉達手中拿到錢,對雙方來說都是好消息。蘋果之前發表Apple Intelligence時,就提出過由ChatGPT和蘋果自建模型分工的架構。如果通過投資加深與OpenAI的合作,蘋果有望在其產品中導入更多模型。而對于OpenAI來說,過去一直苦于沒有渠道放置模型,而iPhone和Mac將成為重要的出路。
至于英偉達,OpenAI本來就從英偉達購買大量芯片以支撐其訓練模型。由于算力消耗巨大,OpenAI的負責人奧特曼曾表示有意成立專攻訓練AI模型芯片的新創公司。如果這一野心實現,或多或少會影響英偉達的訂單。因此,英偉達通過投資鞏固與OpenAI的關系也是一件好事。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OpenAI的資金運用速度非常快?,F在的最大課題是在投資人耐心耗盡前鞏固領先地位,讓人確信其技術仍然領先同業一步;或者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不再深陷于大模型應用程序接口價格戰的泥潭中。
據The Information估計,今年OpenAI的人事成本可能達到15億美元。再加上模型的訓練成本和提供服務的推論成本,年度支出預計在85億美元左右。而全年營收預計在35億到45億美元之間,因此整年的虧損可能在40億至50億美元之間。
虧損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并不陌生,但OpenAI沒有科技巨頭的無限資金流。此外,強大的模型一直是OpenAI得以與大廠競爭的重要武器。例如GPT-3.5、GPT-4等模型吸引了大量民眾的關注,也贏得了微軟的青睞。ChatGPT更是逼得Google發出了紅色警戒。然而,隨著大廠們的回神,技術差距正在迅速縮小。
不僅如此,OpenAI缺乏面向消費者生態系統的困境已經顯現。即使與蘋果展開合作,但蘋果曾表示Apple Intelligence外接模型不僅有GPT-4o的選項,Gemini也是考慮對象。OpenAI始終無法找到像Google預設搜索引擎、蘋果預設瀏覽器那樣直接觸及用戶的終端通路,導致拓展用戶遇到瓶頸。
Meta、Google和亞馬遜等大廠曾經通過并購來消滅競爭對手。在對抗初創企業方面,它們可以說是駕輕就熟。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教授吳修銘在其著作《巨頭的詛咒》中抨擊了這些大廠通過并購新創來扼殺競爭的行為。
并購可能是為了獲取用戶數據、減少競爭者或獲取模型和人才。由于面臨壟斷指控,大廠們現在改以投資或延攬人才的方式與新創展開競爭。微軟大力投資OpenAI并持有Mistral的部分股份,還將Inflection AI的創始人帶回微軟。亞馬遜和Google同樣投資了Anthropic。Google找回了以“角色扮演”突出的新創Character.AI的創辦人,并帶走了其研發團隊的部分同事。亞馬遜則鎖定了Adept,并挖走了其創始人和研發人才。
除了帶走大腦外,科技巨頭與初創的合作中,部分還會以投資方式獲得初創授權使用其先進的大語言模型。例如,Google與Character.AI簽署了具有非排他性的協議以使用其技術。
當然,大廠們也在全力沖刺發展自家模型。它們擁有厚實的人才庫、豐沛的資金以及長期發展技術的深厚底蘊。例如Google的科學家提出了word2vec、BERT和LaMDA等模型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進展。從過去的實績來看,短期內大廠們可能會落后,但長期來看它們更有本錢。
微軟直接面對消費者是其AI制勝策略之一。微軟有提升生產效率的Microsoft 365、Google有Google Workspace。AI PC的定義由微軟主宰,無論筆記本電腦是哪家生產的,都會貼上Copilot的標簽。Google的硬件有Pixel、Chromebook等軟件有YouTube、Google Map。盡管Google Bard出現了問題,但Gemini有無數試驗場可以進行練習。模型競爭尤其重視數據和反饋,相比之下只有網絡對話界面的初創企業難以與大廠們的勢力匹敵。
由此看來,OpenAI和ChatGPT剩下的便是先行者所建立起的品牌價值了。展望未來,如果OpenAI的GPT-5能夠盡早推出并驚艷世人,那么它還有勝算;或者通過盡早上市IPO也能暫時緩解需要不斷募資的燃眉之急。在大模型領域的競爭中,OpenAI已經陷入了資金先燒光或先進模型先推出的拉鋸戰中。起跑線前的槍聲已經響起,奧特曼只能拔腿狂奔,無法停下欣賞沿途的風景。
關鍵詞: ChatG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