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工作模式太浪費人才,高中以上就能做?
2022-04-08 12:18:20 EETOP整理自財訊(臺)前臺積電資深研發處長楊光磊博士,曾與梁孟松、蔣尚義一同實現臺積電銅制程技術突破,打倒IBM制程霸權,后與蔣尚義轉投中芯國際,不過在去年中芯國際人事巨變之后,離開了中芯國轉而被英特爾延攬為技術顧問。
雖然多數人都知道他幫助臺積電發展0.18與0.13微米技術有成,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智能制造的專家。
近日,他在受訪時,直指臺積電的工作模式太浪費人才,操作機臺的工作一般而言專科或高中以上就能做,應該做的是推動更先進的軟件整合與自動化技術,不需要把能夠研發的精英都放在半導體產業。
他一直認為,制造業的產值要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減少人力的使用,并多加采用自動化技術,但臺灣地區的產業多半習慣于投入龐大人力,仿佛人多就能帶來競爭力,企業規模也都只看員工人數,而不是自動化設備的投入。也因此,他一直認為,勤能補拙是老舊概念,必須要善用科技工具,提升企業與個人價值。
業界也認為,臺積電為了保密,把個別工作碎片化,每個人都只能接觸到非常小的一部份,這也限制了專業人才的眼界與發展空間。
然而就浪費人才這點,其實爭議不小,尤其是制程研發或良率調整方面,許多生產參數的量測、調整,或者是新材料的研發,都是需要高端人才才有辦法進行。
臺積電良率一直以來都是業界最高水準,5nm在2019年試產時良率已達8成,量產良率鮮少低于9成,這與三星量產良率多半在5成以下,4納米良率甚至不到3成相比,可說天差地遠。英特爾IDM并未公布良率,但業界認為可能僅略優于三星。
某業界專家也表示,臺積電之所以能夠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半導體制造基地,與過去幾十年全力吸引高端人才的方向有關,所以才能在制程研發以及良率調整等各方面達到接近完美的程度。反觀日本或者是歐美晶圓廠,真的就是用高中或專科人才來操作機臺,但整體競爭力就是不如臺積電。
不過也有人指出,高學歷人才之所以被半導體產業吸引,主要就是因為薪資落差太大,部分產業還是以老舊觀念來對待人才,不懂如何引進新概念來增加企業價值與能夠回饋員工的能力,自然也會導致高學歷人才向某些產業集中的狀況。
關鍵詞: 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