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朝令夕改,總是拍腦門決策怎么破?前臺積電主管:兩招可讓團隊接受
2022-03-16 12:57:43 商業周刊(臺) 作者:郝旭烈進入職場之后,常常會聽到同事之間抱怨:
“老板怎么一天到晚改來改去?”
“真不知道老板腦袋里面想些什么,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
“老板就不能想好再告訴我們該怎么做嗎?這樣一直變一直變,實在很打擊士氣。”
雖然對老板的抱怨從來不缺,也不只這一樣,但對于變來變去,改來改去,讓員工疲于奔命的感覺,讓員工原地打轉的感覺,可能是這些抱怨油然而生的原因,但是老板真的是想不清楚嗎?老板真的喜歡一直改嗎?”
其實,誰不知道從小到大朝令夕改就是一個負面的代名詞,相信在老板們心中,每次只要改、只要變,而且頻繁度又高,自己擔心給員工帶來朝令夕改的壓力,應該不亞于員工接收到朝令夕改的壓力。
為此前臺積電主管撰文,和大家共同探討兩個關鍵問題,以及給出了兩條建議:
首先,我們來看看朝令夕改這件事情到底對不對,我先舉幾個自己在職場的情境故事給大家分享。
記得在半導體工作的那十幾年,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內容,都是預測和規畫未來公司的發展和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趨勢來假設未來消費市場可能會有哪些商品,這對于公司的IC產品會有怎么樣的需求變動,而這種需求變動需不需要我們擴充產能,增加產能后能帶來多大收益、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然后目前的現金流和人力資源是否跟得上等等。
這些計劃的最終目的,要不是和董事會申請預算,就是和合作伙伴報告,甚至需要政府的核準。
前面說了這么多過程,最主要是凸顯專案牽涉層面非常廣,變動因素非常多,甚至有時候計劃長達5到10年,也就是說預測時間非常的長。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能夠盡可能完整,我忙著收集各種不同資訊,幾乎每天都在建立財務模型,或者說,調整的數字根本是天天變、時時變、分分變。
還記得有一次為了跟董事會報告,一周的時間內,針對未來長期的5年計劃,我的電腦里面就儲存了將近快2百多個不同的版本。最令人不解的是,到最后呈報的版本,竟然還是一開始模擬的版本。
經過了這么多年,等到回首來時路的時候,我才深刻地體會到,就算最后選擇的仍是最初那個模擬版本,但那也是千錘百煉之后認定最真實反映未來的版本。這些過程是為了選擇,選擇是為了更好。
過程是為了選擇,選擇是為了更好。
后來因緣際會,和同事一起參與了流程改善的專案,其中有一個專案是專門幫研發單位整理他們服務客戶的專案和流程。至于整理的目的,竟然是要從將近30多個研發的趨勢產品里面,砍掉20多個產品項目,要求最后只能留下10個以內的研發項目。
那時候聽到這個消息,心中非常納悶與不解,尤其砍掉的這些專案,都已經投入了非常多的資源,甚至有一些可能都已經接近了可以生產或銷售的階段。
這種雖然不是朝令夕改,可能只是春令秋改或夏令冬改,但是對于公司投入的資源還有人力變動,都是非常茲事體大的事情,為什么可以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做出這么大的變動和決定?
幸運的是,我剛好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研發部門大老板,以及負責整個縮減項目的專案經理,我就請教他們關于重大項目變動的原因是什么?
當然,過程不免俗聊了許多其他細節,但最重要的反而是他們幾乎一致說出的這兩句話:“情況和當初不一樣了。”“這樣子對公司比較好。”他們輕描淡寫地回答,卻給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啟發和新的思維,那就是不一樣就要跟著變,哪里好就往哪里去。
不一樣就要跟著變,哪里好就往哪里去。
透過前面案例,我想大家心里都應該有個底,就是朝令夕改其實是個常態,朝令夕改其實是個結果。既然整個過程是不確定的,而且就算有確定的目標,也是階段性的目標。所以,朝令夕改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來因應,這個大家常常會把它看待成一種抱怨,甚至是老板員工上下不同心負面情緒的朝令夕改?
簡單來說,可以從原因和對策一起來雙管齊下:
很多時候,并不是員工不想改,或是團隊的成員不想改,最重要關鍵在于不知道為什么要改?也就是不知道朝令夕改的原因是什么?
就像有一次我針對中國大陸投資案做財務模型,后來老板叫我調整模型中有關所得稅費用的參數,把稅降低50%。同時給了我一份中國大陸的公文,說我們的投資案符合這份文件上的優惠政策,如果到時候我們把文件齊備了,說不定未來公司所得稅費用就可以抵減50%。
所以說,老板請我把財務模型中的所得稅費用減少一半,看看未來資金需求會不會大幅減少?如果情況真的是那樣,或許我們就不用向銀行借這么多的錢,可以省下利息費用。另外,針對本來要延后的投資案,說不定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提前執行。
大家想想看,像這樣子的老板和員工互動場景,你覺得我還會抱怨老板變動財務模型、更改財務數字嗎?
就算10分鐘之前他叫我做了一版財務預測,接著10分鐘之后他突然接到了那份公文,然后叫我迅速模擬另外一版本,過程前后雖然只有短短10分鐘,甚至不是朝令夕改,而是當下立改,但是透過他的解說和告知,我心中對這個原因非常的清楚,自然而然會和老板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共同來處理這樣的議題,而不會因為搞不清楚狀況到底為何而改,在心中和老板對抗,到最后變成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問題。
所以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避免矛盾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還記得,有一次做專案簡報的時候,其中有一塊是預測未來商品價格的漲跌幅度,由于那段期間的市場供需變化非常大,實在很難針對未來是漲、還是跌,估出非常準確的價格。這時候,老板并沒有給我一個確實漲跌幅度的假設,反而是問我,根據過去這段期間的市場變化,我覺得未來的價格趨勢應該怎么變動比較合理?
原來只是被動的接受指令,現在竟然可以主動的參與意見,那一整個好為人師的爆棚自信,簡直是瞬間噴發。到最后,我不僅沒有給老板一個單一的答案,反而自動自發地做了好幾個價格可能變動的模型。換句話說,老板沒有叫我改這么多版本,但是我卻求好心切,自己做了好多版本。然后拿著這些不同的可能版本,和老板一起討論。
那一次的經驗重新開啟了我對朝令夕改不同的感覺。突然發現,當我是團隊中的一員,有著參與和建議權的時候,任何的修正都變成必然,就算老板指令非常突然,整個心態卻非常的自然而然。
所以說,簡單整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