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創新是如何消亡的?
2024-12-25 10:26:26 EETOP去年11月,崛起的英偉達取代英特爾進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一個月后,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擔任職務不到三年后宣布辭職。
上周三,英特爾再次面臨股東訴訟,這次的指控針對其虧損嚴重的代工業務帶來的巨大損失。
然而,英特爾內部人士和行業分析師向《雅虎財經》透露,英特爾的衰落實際上是20多年來緩慢惡化的結果。
“他們曾經自命不凡,驕傲自大,”一位曾在英特爾工作超過20年的前高管告訴《雅虎財經》,“他們認為自己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不可能犯錯。”
英特爾衰落的原因?
分析人士指出,英特爾文化中的自滿情緒、短期思維和執行力不足是核心問題,同時競爭對手卻不斷變強。如今,英特爾在自己曾經主導的市場中節節敗退,客戶流失到AMD,高盛分析師Toshiya Hari表示。
與此同時,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指出,英特爾和AMD基于x86架構的產品正在失去市場份額,而英國芯片設計公司Arm則在迅速崛起。此外,人工智能(AI)所依賴的GPU(圖形處理單元)市場由英偉達主導,這也對英特爾的核心業務構成了生存威脅。
英特爾新興的代工業務也在不斷虧損,而競爭對手則利用英特爾資助過的先進機器技術贏得了大筆訂單。
2024年,英偉達股價飆升173%,而Arm、博通(Broadcom)和臺積電(TSMC)分別上漲93%、101%和92%。
絕望中的改革嘗試
面對Arm架構芯片和AI GPU崛起帶來的沖擊,基辛格曾試圖通過推出代工業務扭轉局勢——利用英特爾的制造能力為外部客戶生產芯片。這一舉措旨在恢復英特爾過去敢于創新的精神,即所謂的“格魯夫精神”,以紀念傳奇CEO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
然而,盡管基辛格設定了宏偉目標,但執行力的不足和內部管理問題卻引發了質疑。
基辛格計劃到2030年讓代工業務收入達到150億美元——幾乎是三星去年營收85億美元的兩倍。然而,根據英特爾最新財報,其芯片制造部門的巨額虧損使凈虧損達到了166億美元。
兩代人的失誤
英特爾曾是數字革命的核心力量,其聯合創始人鮑勃·諾伊斯(Bob Noyce)被譽為硅谷的奠基人之一,而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更是引領半導體行業創新節奏超過半個世紀。
但自互聯網泡沫破滅后,英特爾投資的多個項目未能實現預期或被放棄。例如,在2000年代初,公司未能支持開發低功耗的Atom手機芯片,并在2006年將基于Arm架構的Xscale技術授權出售給Marvell。
此外,前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在2005至2013年間也錯失良機,他拒絕為初代iPhone制造芯片,而是選擇押注諾基亞,最終證明是一次失敗的戰略決策。
AI領域的失敗
英特爾還錯過了AI芯片市場的崛起。在2009年,公司終止了開發類似英偉達GPU的Larrabee項目。2017年,英特爾聘請了AMD圖形芯片工程師Raja Koduri領導GPU研發,但內部優先級混亂導致項目失敗。
與此同時,英特爾收購了Habana Labs開發ASIC AI芯片,但由于內部政治斗爭,該項目也未獲得足夠重視。
未來難題重重
如今,美國政府正在依靠英特爾來保障國家芯片供應鏈安全,通過《芯片法案》(CHIPS Act)向其投資近80億美元。然而,這筆資金也讓英特爾陷入兩難境地——分析師指出,英特爾應該將芯片制造外包給臺積電以提高產品競爭力,但這將使其代工業務失去收入來源。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英特爾應剝離或出售代工業務,但為了保留《芯片法案》資金,公司必須保持至少50.1%的股份。
CEO繼任挑戰
隨著基辛格離任,英特爾任命CFO大衛·津斯納(David Zinsner)和前客戶端計算主管米歇爾·霍爾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為臨時聯合CEO。然而,分析師質疑二人的技術能力和公司缺乏明確的繼任計劃。
雅虎財經報道稱,業界普遍希望英特爾任命一位具有芯片行業深厚背景的“硬核”技術專家擔任CEO,而非公司內部人士。
英特爾未來將面臨艱難抉擇——全球領先的芯片制造商是否只剩兩家:臺積電和三星?英特爾是否能通過技術突破重新崛起,仍充滿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