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積電的成功不是靠讓員工活的幸福得來的,商業成功≠幸福企業
2021-11-10 12:48:46 EETOP為此臺灣地區媒體《商業周刊》撰文表示:商業成功和善待人才,一直都是兩回事。我們都知道臺積電加班嚴重,也知道它是世界級的領導廠商。
美國工程師批評臺積電這次風波揭示著企業價值觀的問題:比起工作環境,更重視交期、產出;習慣用加班解決問題,而不是從源頭尋找原因。
商業成功≠幸福企業
首先,我必須說商業成功與善待人才是兩回事,商業成功靠的是商業模式與營運能力,人才在中間當然是個重要元素,但畢竟不是唯一要素。對員工好的幸福企業,不是每家都可以永續經營,而世界百強的企業,也不見得每家都是幸福企業。
臺積電的成功,一直都不是靠著讓員工活的幸福,讓員工工作與生活平衡而來,更多的是兢兢業業,一點一滴,拼了命才達成的。
大家都知道臺積電加班嚴重,就算之前張忠謀說不應該常態性加班,要求大家要減少加班時數,那時也爆出很多人是打了下班卡后繼續回辦公室工作。
不過外人其實也無法用工作效率不佳等理由來抨擊他們,畢竟他們可是世界級的領導廠商,而且是非常強悍的那種。從結果面來說,沒人可以說他們的管理是有問題的。
今天大家抨擊的,是他們對待人的態度,他們重視交期、重視產出,勝過讓員工準時下班,讓員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這就是臺積電的價值觀。
臺企太習慣用加班解決問題
我想這是很多臺灣地區企業的問題,制造業與代工起家,過往的管理強調的是勞動力的管理,所以我們會用人頭數來衡量一家公司的生產力,因為在工廠,多1個人就多1份生產力,這些人如果加班2小時,生產力就上升25%,所以加班成了提升生產力的良藥。
進度落后時,加班;要趕案子時,加班;工作量過大時,加班。我們已經太習慣用加班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從工作的源頭來解決問題,過往我總跟PM說,很多專案能準時,并不是因為規劃妥當,而是因為大家都配合加班,而且把加班視為習以為常。
一天排滿8小時的工作量,這是注定得加班的,需求變更時,不變更時程,而是直接在既有的工作上往上加,這也是注定要加班的,跨部門協作時,工作的交接(hand-over)不清不楚,計劃常跳票,扮演最后一道關卡的人,注定得加班。這些問題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總是作短期容易的選擇,那就是加班,卻不曾去思考真正的問題究竟在哪,這就讓加班成了唯一解。
在談歸因時,你會發現,這種行之有年的工作文化才是問題的根源點,你說公司這么多學歷高的聰明人沒人想解決嗎?肯定不是吧。只是當你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久了,你會習慣,你會覺得這很正常,而這個美國工程師卻怎么看怎么怪,這也是能理解的,可能他在美國待過的公司都不是這樣子的。
不過回過頭來,你為什么選擇臺積電呢?很多人看重的還是它的薪水,而加班問題應該在進去前就知道了。
臺積電不是沒能力把工作環境改善得更好,而是這并不在他們的優先順位(priority)中,這是價值觀的議題,不見得是經營管理的問題。當臺積電覺得這是一個真正動搖公司的問題時,或許這問題才會真正被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