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訪談:新工藝轉進順利 望全球芯片制造更加均衡
2021-03-26 09:50:43 cnBeta.COM目前,英特爾、臺積電、三星電子被譽為全球芯片制造行業的三大巨頭。但在面對來自亞洲市場的競爭對手時,英特爾選擇了將重心更多地放到位于歐美的工廠上。
帕特·基辛格表示:亞洲市場占據了全球芯片供應的 80% 份額,并且推動了智能機、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網絡教學、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飛速發展。
一切能夠數字化的事務,都可在半導體上運行。作為人類未來發展的重點攻關項目,這個世界也需要更加平衡的供應鏈來助推,而英特爾正在加緊介入。
此外帕特·基辛格透露英特爾考慮在另一個歐盟國家建造一座芯片工廠,但我們尚不清楚確切的選址。
對于當前影響全球諸多行業(比如汽車制造商)的芯片短缺問題,亡羊補牢已顯得有點晚。不過本次 COVID-19 危機也為歐美政客敲響了警鐘,迫使其呼吁在當地建設更多的芯片制造工廠。
遺憾的是,英特爾多年來屢次未能順利達成工藝迭代的目標。該公司最新推出的 11 代桌面處理器,已在架構、制程和效能上大幅落后于蘋果和 AMD 的競品。
想要說服客戶選擇該公司的芯片代工業務,英特爾顯然需要先證明他們已經克服了這方面的問題。此前出于對現狀和未來的隱憂,上任 CEO 鮑勃·斯旺(Bob Swan)已于 2 月份離職。
雖然被緊急拉回來救場的帕特·基辛格今年已經 60 歲,但他曾在英特爾從事了長達 30 年的工程與管理工作,并且也是這家芯片巨頭的首位 CTO(首席技術官)。
此前,某位激進的投資者曾建議英特爾轉向“無晶圓廠”的生產模式,像 AMD 那樣剝離自家工廠并專注于芯片設計。但從 2020 年 10~12 月的情況來看,該公司的市場領先地位暫時還是無人能動搖的。
除了堅持自己生產芯片,工程出身的帕特·基辛格還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道路 —— 結合自家芯片制造技術和某些體系架構優勢,為客戶提供現成的芯片代工方案。
帕特·基辛格表示:我們將所有東西都搬到了臺面上,讓英特爾從新的代工服務開始,以再次引領芯片行業的發展。
說到底,制造業就是一場產能游戲。如果你在產能上無法保持領先,就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拋在身后,因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必要的。
簡而言之,世界需要更多的半導體。如果我們選擇了從事芯片制造業務,也必須讓自己能夠成為其他人的首選代工廠。
我們正處于數字化的高速增長環境中,但一場 COVID-19 危機讓大家陷入了截然不同的困境。
考慮到英特爾所擁有的技術領先優勢,我們能夠順理成章地成為全球芯片代工巨頭之一。但若敝帚自珍,這對于英特爾自身、整個行業、乃至全球供應鏈分布都不是好事。
在被問及能從三星和臺積電手中搶走多少芯片代工份額時,帕特·基辛格表示:
目前大家都在為了滿足壓倒性的需求而拼盡全力,在競爭-合作兩手抓的大環境下,英特爾也不排斥將某些產品交給三星或臺積電來代工。
這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千億美元的細分市場,行業需要的是是更多的產量和供應能力。即便某些情況下會有所競爭,但整體上,大家還是會建立一個穩固的合作伙伴關系。
此外當前這個行業,需要在芯片供應上做到更好的區域均衡。正如我們所見到的那樣,在經歷了一些混亂和挑戰之后,大家需要改變嚴重偏向于亞洲地區的現狀。
世界需要以更加平衡的方式,來滿足歐美地區的供應需求。無論是政企還是國防用途,這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