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ntel的衰退看破壞性創新
2016-04-26 10:49:44 nIntel(英特爾)19 日宣布全球將裁員 1 萬 2,000 人,受影響員工高達 11%。為什么 Intel 要裁員?Vox 指出,一切要從 Intel 十年前犯下的判斷失誤說起。
2005 年 6 月,Intel 似乎迎來勝利的時刻。這家芯片廠已經主宰 Windows 系統 PC 的處理器市場。然后喬布斯站上蘋果世界開發者大會舞臺,宣布 Windows 主要對手麥金塔電腦也要改用 Intel 芯片,鞏固 Intel 做為 PC 時代領頭羊的地位。
當時只有一個問題:PC 時代快要結束了。蘋果致力發展 iPhone、引領智能手機時代,而 Intel 拒絕了為 iPhone 提供處理器的機會,認為蘋果不可能賣出足以抵銷研發成果的數量。
噢哦。
Intel 19 日宣布裁員 1.2 萬人,占總人力的 11%,是 Intel 難以適應后 PC 時代的最新跡象。Intel 目前仍不是移動市場的要角,iPhone、iPad 和 Android 手機、平板大多使用 Intel 的競爭對手──基于 ARM 架構標準的芯片。
Intel 獲利還是不錯,2016 年第一季獲利 20 億美元,但成長已經停滯,華爾街愈來愈擔心它的未來。
顯然 Intel 誤判了 iPhone 業務,錯失了機會。Intel 的判斷失誤是商業大師克里斯汀森(Clay Christensen)所謂“破壞式創新”的經典例證。“破壞性”這個詞匯在科技業已經被濫用到有時會被當成笑話,但克利斯汀森給了它更精確的定義,完 美詮釋 Intel 的處境:一項簡單、便宜、利潤較小的科技,逐漸侵蝕市場原本已建立地位的科技。
Intel 不過是一長串清單中的一家公司,這些公司都沒能有效對付這種破壞性威脅。
Intel 發明一種芯片標準 x86,1981 年獲 IBM PC 采用,成為 Windows PC 的普遍標準。PC 市場在 1980 和 1990 年代穩定發展,Intel 也隨之成長。
PC 事業成功的關鍵是效能。運作能力更強大的芯片,可以處理更復雜的程序、更快完成任務、同時處理更多需求。1990 年代,Intel 和對手競相提升芯片的 MHz 等級。
這些早期芯片廠商不在乎電力消耗。愈高效能的芯片,常常會消耗更多能源,但這無關緊要,因為多數 PC 都是桌上型電腦,直接插家里的電源,就連筆計型電腦當時也都使用大顆電池,多數都是插電使用。
但這在 2000 年代后期變成問題,當時市場開始轉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設備的電池較小(為了輕量化),使用者希望充一次電就能用一整天,但現存的 x86 芯片不適合這些新的需求。
于是這些公司轉向所謂 ARM 標準。ARM 由曾經籍籍無名的英國公司發明,設計給低電量的移動設備使用。2000 年代中期,ARM 芯片的效能比不上 Intel 的高端芯片,但它們消耗的電力少很多,這對蘋果和黑莓的智能手機很重要。
而且 ARM 架構可以客制化。ARM 把設計授權給高通、三星等制造實體芯片的公司,因此讓智能手機制造商有彈性去在單一芯片上結合各種不同的功能,包括儲存檔案和處理影像,有助維持低耗電。
現在 ARM 芯片已經主宰移動設備產業,iPhone 和 iPad 使用以 ARM 平臺為基礎的 A9 芯片(前幾代使用A8、A7),由蘋果設計,由三星、臺積電等芯片廠制作。多數 Android 手機則使用三星、高通及其他 ARM 芯片廠的 ARM 芯片。
Intel 其實不只一次機會能成為移動芯片市場的主角,一次機會是蘋果的 iPhone 業務,另一次是 XScale。XScale 是 Intel 旗下的 ARM 芯片廠,Intel 于 2006 年以 6 億美元售出。
Intel 之所以賣掉 XScale,是因為希望加強過去有過成功經驗的 x86 架構芯片。Intel 當時致力研發 x86 的低耗電版本“Atom”,他們當時認為販賣 ARM 芯片等于承認對 Atom 不夠有信心。
但 Atom 芯片沒有獲得太多青睞。Intel 改善了 Atom 芯片的省電能力,但 ARM 芯片廠正是打造低耗電芯片的專家,他們聚焦在這項任務上已超過 10 年,所以擁有研發優勢,這時 ARM 已經在市場上雄霸一方,于是 ARM 有了更多優勢,包括更多工程師、較優秀的軟件,加上又是主宰平臺。
你可以說 Intel 就是不走運,下錯了賭注。Intel 原本可以更努力爭取蘋果的 iPhone 合約,也可以賭在子公司 XScale 上,而非嘗試制做 Atom 處理器。
但更宏觀地來看,其實 Intel 走上這條路并不意外,從破壞性創新理論來看更是如此。
Intel 的基本問題是,當時移動芯片市場似乎不夠有利可圖,不值得他們犯險。Intel 以 PC 芯片為中心,建立了復雜的業務,Intel 員工是販賣、研發、流通、支持 PC 芯片的專家,這是利潤驚人的產業(Intel的高端芯片可以索價好幾百美元),而且 Intel 的組織架構正是以芯片銷售產生的龐大營收與獲利為基礎形成的。
移動芯片卻不然。在某些情況下,一整臺移動設備價格可能不到 Intel 高端處理器的一半,而且有很多公司在賣 ARM 芯片,價格低,利潤也低。如果 Intel 要瘦身到足以在這個市場獲利,可能會陷入一番苦戰。
Intel 靠銷售高端 PC 芯片賺了大把金錢,為了當時機會看起來沒那么大的市場去奮戰,似乎不大合理。
這種理論的缺陷,在于沒有看到移動市場最后會變得比 PC 市場還要龐大。ARM 芯片廠或許每個芯片獲利少得多,但這塊市場逐漸成長到每年賣出數十億芯片,獲利少少的芯片乘以數十億,也能匯聚成為龐大的機會。
Intel 還得擔心全力投入低耗電移動芯片市場,將削弱利潤較大的桌機芯片需求。如果這些公司開始購買 Intel 的廉價移動芯片,放在筆電里會怎么樣?這樣做對 Intel 基礎的傷害,更甚于移動營收所能彌補的損失。
Intel 領導階層承認他們犯了錯,他們現在落后得太多,很難在新市場打下一片江山。隨著廉價移動芯片愈來愈強大,我們可以預期愈來愈多公司把他們放進低端筆電和桌上型電腦,侵蝕了 Intel 更昂貴、更耗電的芯片。
諷刺的是,芯片廠對 Intel 做的事,正是 30 年前 Intel 曾對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做的事。在 1980 年代,由迪吉多領導的“迷你電腦”群體正在發光發熱,這些洗衣機大小的電腦(當時叫“迷你”是跟和房間一樣大的超大舊電腦相比)要價數萬美元。
以 Intel 芯片為基礎的早期 PC,被拿來和迷你電腦相比,像迪吉多這樣的公司原本對早期 PC 不屑一顧、斥為玩具,而他們輕視 PC 的理由與 Intel 輕視移動市場的理由別無二致,因為 2,000 美元的 PC 利潤完全比不上 5 萬美元的迷你電腦,迪吉多完全沒想到 PC 會變成如此龐大、值得投資的市場。
事后證明迪吉多的判斷錯得離譜,PC 市場后來比迷你電腦市場還要龐大,正如移動市場現在也比 PC 市場龐大。但當他們發現這點時,一切已經太晚了,迪吉多和多數同儕在 1990 年代被迫退出,而 Intel 正面臨與迪吉多相似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