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對臺灣
半導體產業來說,士氣是低迷的,除了全球經濟放緩,需求未如預期,中國全力扶植
半導體動作頻頻,同樣為臺灣
半導體廠帶來不小的壓力,開始有人對臺灣
半導體產業的未來該何去何從發出憂心,而對此
臺積電、日月光等大廠們在今 9 月1 日舉辦的 SEMICON Taiwan 2015 展前會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日月光與硅品近日上演的股權收購攻防戰,日月光董事長吳田玉也做出了回應。
據臺灣
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與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8 月中才發布的臺灣 IC 產業營運成果預估,2015 年臺灣
半導體產值恐僅成長 2%,罕見低于全球
半導體成長率,加以紅色供應鏈的掘起,臺灣,其實面臨不小的壓力。
產業整合有其必要?
日月光董事長吳田玉選擇以整合的必要,做為對日月光收購矽品一事回應的開端,吳田玉認為,面對臺灣
半導體成長的空間、紅色供應鏈的掘起,這是大時代給的命題,產業整合有其必要性,不論是水平整合或垂直整合,任何對臺灣產業有貢獻的,都值得跨出第一步。但對于鴻海、矽品的結盟對整個產業的影響,吳田玉僅表示礙于身分問題不便發表意見。
吳田玉強調,日月光收購矽品的初衷并未改變,依舊定調單純財務投資不介入經營、不進入董事會,但這樣「善意」的第一步被視為敵意并購,吳田玉稱依據證交法規定,公開收購沒有辦法也不淮許跟任何人溝通。
從吳田玉后續在會上發表的談話也表達了其認為產業整合的迫切,其表示,紅色供應鏈對全世界的確會造成某方面的擠壓,但另一方面中國電子產業成長,總體而言需求量將會增加。不過,利潤分配將開始翻轉,基本競爭原則也將被改變,錢,變成一家賺走,全球晶圓代工、DRAM、封裝製造、EMS 都將面臨同樣的命運,原本臺廠追求成本極小利潤極大的獲利模式可能也不再行得通。
吳田玉認為,出路在整合以及差異化,臺灣若有辦法在整個架構,善用本身在產業的制高點,在全球找到對的人才對的伙伴、搜尋有用的智慧財產,在世界與中國產業之間建立起差異化,將有機會突破困局。如
物聯網改變產業的游戲規則,客戶的數量與范圍不再像現在有所侷限,但單一客戶的量卻變少,如何做到成本差異化,服務比目前多百倍、千倍的客人就是贏家。
而
物聯網背后所需的技術門檻也是臺廠可好好運用競爭優勢的所在,
臺積電感測暨顯示器業務開發處資深處長劉信生表示,在行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技術蓬勃發展下,專業晶圓代工廠能提供大量且最精簡的供應而顯得愈形重要,未來感測器的量與形態的需求需要更特殊的技術,并非產能提升就能做到,其難度并不比先進製程差多少。當技術能夠領先、可最有效生產加以與顧客關系正面,當競爭門檻變高,對手便難以追上。
劉信生也強調,2015 年
半導體產業雖從高個位數成長,變成低位數成長,但短期而言,有跡象顯示
半導體的庫存調整進入尾聲,而長期,
臺積電對全球經濟、電子產品持續成長帶動整個產業的增長抱持樂觀。
臺積電對于智慧手機的需求以及
物聯網的成長也樂觀看待,劉信生分析,在 1990 年中后期已有人唱衰全球 PC 需求放緩,但到 2010 年 PC 需求才真正開始減緩,其認為,目前手機仍未有替代品出現,將維持一至兩年的汰換週期,在功能上,感測器數量從目前十個到至多十七個還尚在成長,智慧手機仍是未來重要的成長趨勢。
而對于
物聯網的發展,劉信生則舉智慧手機的前身 PDA 為例,從 1992 年第一臺 PDA Newton 誕生,到 2007 年 iPhone 的發表,才真正引領起智慧手機的風潮,中間相隔了 15 年,而
物聯網的概念這幾年才興起,長期而言,
物聯網仍有成長潛力。
整并潮已拉開序幕
物聯網可能的整并潮以及亟需建立起的競爭優勢,不僅臺灣大廠看到了,也成了國外大廠積極布局的重點,路透社先前即提出看法認為,恩智浦、安華高、
英特爾大手筆并購為的便是
物聯網的布局,在
物聯網時代重視的是多晶片的整合,而非單一晶片技術,為因應各式各樣情境,一顆
物聯網晶片需融合處理、感測、通訊、記憶體等晶片,大小也日益縮減,如何生產出體積更小、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晶片以因應市場需求,廠商勢必得結合資源與知識產權,另一方面,
半導體廠的整并也能發揮一定的規模經濟使廠商更具競爭優勢,當國內外整并布局如火如荼展開,封測龍頭日月光欲收購對手矽品、聯發科相關企業近期的幾項收購案可能只是序曲,未來愈來愈多臺灣
半導體廠整并將浮上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