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極限人機對戰,AI智能體率先完成高難度芯片設計,綜合成績優于90%頂尖碩博團隊
2025-06-24 11:08:10 作者:孔慶凱;王穎一種全新的芯片設計模式正在誕生。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西南交通大學組成的聯合團隊探索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ChipGPT與LPCM智能體“參加”了“芯原杯”電路設計大賽。。最終,兩支人機協同團隊在初賽中拔得頭籌。他們不僅率先完成了全部設計并通過了所有功能性驗證,最終綜合成績在所有參賽隊伍中也名列前茅,超越了超過90%由國內頂尖高校碩博研究生組成的精英團隊。”
近日,在半導體行業享有盛譽的“芯原杯”電路設計大賽上,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西南交通大學組成的聯合團隊,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機協同”實戰。
這并非簡單的AI輔助設計,而是一次對芯片設計方法的深度重塑。團隊成員通過操控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ChipGPT [1]和LPCM [2]芯片設計智能體,向一項復雜的工業級設計任務發起挑戰。
最終,人機協同團隊在初賽中取得第一名,并在決賽的高壓競爭中,率先完成了全部設計、通過了所有功能驗證,且綜合成績超越了超過90%由國內頂尖高校碩博研究生組成的精英團隊。
這一進展,標志著AI賦能的芯片設計流程已經具備了強大的競爭力和實用性,也展示了一種全新的、高效的人機交互設計模式。
高規格賽場與工業級挑戰
“芯原杯”電路設計大賽由國內領先的芯片設計企業芯原股份主辦,競賽擁有十年的悠久歷史,是國內集成電路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競賽之一。大賽聚焦于當前全球大熱的開源指令集架構RISC-V,旨在為產業發掘和培養具備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頂尖人才。決賽階段的參賽團隊,大部分是來自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集成電路領域強校的碩博研究生,代表了該領域的后備精英力量。
本屆決賽的賽題,是一項非常典型的芯片前端設計任務:用Verilog硬件描述語言,設計并實現一個高性能的RISC-V向量協處理器。這項任務的復雜性體現在多個維度:
· 精密的硬件架構:需要設計包含32個128位寬向量寄存器的完整體系,并能根據控制信號動態支持int8/int32等多種數據類型。
· 復雜的指令集實現:要求實現vxor.vv(向量異或)、vmacc.vv(向量乘加)、vredsum.vs(向量歸約求和)等五條核心向量指令。
· 嚴苛的PPA(功耗、性能、面積)約束:設計必須在800MHz的目標頻率下實現時序收斂,且芯片面積不得超過50,000 um2。
面對這樣一個涉及深刻領域知識、需要反復迭代優化的專業任務,這套人機協同的新范式展現出了強大的解題能力。
人機協同:工程師化身“智能體操控者”
本次參賽的兩支隊伍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南交通大學的成員聯合組成,他們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工作模式。
· 隊伍一:陳志榕(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常開顏(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馬杰成(西南交通大學)
· 隊伍二:王坤(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李蒼源(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黃巍霆(西南交通大學)
在比賽中,團隊成員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RTL代碼編寫者,而是AI智能體的操控者和引導者。他們的主要工作是:理解設計規范,將其轉化為高質量的Prompt(提示),輸入給ChipGPT和LPCM智能體,然后由智能體生成所需的設計架構和Verilog代碼。
這種模式下,工程師的核心價值從“如何實現”轉向了“如何定義”,極大地提升了設計迭代的速度和創新的效率。
“芯”馳神往:AI大模型的技術積淀
卓越表現的背后,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ChipGPT團隊在芯片大模型方向的持續深耕和多方面的技術研發。
在項目初期,研究團隊也曾遇到過通用大語言模型(LLM)的瓶頸。雖然通用LLM能夠生成語法上完美無瑕的Verilog代碼,但它們普遍缺乏對硬件行為的深層理解,導致生成的代碼在功能仿真中暴露出嚴重的功能性錯誤。
面對挑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團隊通過系統性的研發工作,在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上取得了突破。他們的研究成果涵蓋了芯片大模型開發的多個關鍵環節,包括:
· 構建高質量數據集:通過自動化的數據增強框架,從有限的樣本中生成海量、高質量的訓練數據。[3]
· 硬件語言專屬微調:針對Verilog等硬件描述語言的特性,對大模型進行深度微調(Fine-tuning),顯著提升了模型在特定任務上的生成和修復能力。[3]
· 融合領域知識與工具:探索將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反饋信息融入AI的設計流程中,讓AI能夠利用專業工具進行自我驗證和迭代。[4]
正是這些在數據、模型、流程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性技術突破,才共同鑄就了今天ChipGPT和LPCM智能體在賽場上的卓越表現。
分秒必爭:AI展現驚人效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賽要求所有參賽團隊在短短兩天內完成從設計、實現到驗證的全部工作。
時間上的極端緊迫性,給所有人類選手帶來了巨大壓力,許多經驗豐富的團隊甚至都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部設計并成功交付。
然而,在這種高強度的環境下,由人機協同的兩支隊伍不僅保證了設計的質量與正確性,更是全場第一個 “交卷”的選手。這一方面展現了AI智能體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人機協同模式在提升設計效率方面的巨大潛力。
在這個新范式中,AI將扮演“超級協作者”或“智能副駕”的角色,承擔大量繁瑣、耗時的底層編碼、驗證和優化工作,將人類工程師從巨大的工程負擔中解放出來,從而能更專注于架構探索、功能創新等更具創造性的頂層設計工作,極大地提升整個團隊的研發效率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Chang, K., Wang, Y., Ren, H., et al. (2023). Chipgpt: How far are we from natural language hardware design. arXiv preprint.
[2] Chang, K., Chen, M., Chen, Y., et al. (2024). Large processor chip model. arXiv preprint.
[3] Chang, K., Wang, K., Yang, N., et al. (2024). Data is all you need: Finetuning LLMs for Chip Design via an Automated design-data augmentation framework.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24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DAC).
[4] Li, C., Chen, C., Pan, Y., et al. (2025). AutoSilicon: Scaling Up RTL Design Generation Capabi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ACM Transactions on Design Automation of Electronic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