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我到上海張江專訪中芯國際創辦人張汝京。他語重心長地說,臺灣高科技企業要能成功走向國際,包括鴻海與聯發科,都是能夠杠桿利用中國優勢的!不論是龐大市場或制造基地,肯定是先行策略。
半導體產業可分為上游
IC設計、中游晶圓代工、下游封裝
測試,大陸在晶圓代工領域始終難以突圍,8年過去了,中芯雖有大陸各級政府發力支持,但至今仍過著苦日子。
近10年大陸也在
IC設計與封裝
測試有更多投入與嘗試。如今紫光跨越臺灣海峽,表達對全球第3大
IC設計公司聯發科的好感,以及對臺灣第3大封裝
測試企業力成下手投資,確實都是順理成章的。
畢竟紅色供應鏈自己打不過人,就把對手“納入”紅色供應鏈。入股、合資、策略聯盟,只是手段不同,但目的相同。
只不過,聽到紫光董事長趙偉國土豪式的發言,甚至愿意貼上嫁妝,將旗下手機晶片公司展訊嫁給聯發科。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親臺”還是“侵臺”?
畢竟從十五計畫開始,大陸就一直把
半導體作為重點發展產業,但這卻是臺灣經濟的命脈。尤其談到
IC設計產業,不僅是智慧資本的象征,也是竹科神話的例證,如今當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對紫光合作表示善意的同時,究竟政府該如何表態?
事實上,政府對于陸資來臺總是保守以對。連獵豹移動來臺投資,5000萬新臺幣的小資本就在經濟部投審會卡關超過半年。將來若紫光在聯發科成功插旗,一定會挑動更多人的神經,幕后又會有多少暗流涌動?
聯發科已在大陸多地設立研發中心,在人才與技術上始終保有高競爭力。就算屢傳內鬼與惡性挖角,但蔡明介依然挺了過來,值得高度肯定。
在2G時代,大陸山寨手機市場的爆發是聯發科開創出來的,蔡明介也被冠上“山寨機之父”的大帽子。聯發科一路從2G、3G、4G的成功經營,在沒有太多歐美日韓品牌的青睞下,主要都靠大陸手機品牌的支持。如今在市場壓力下,蔡明介不得不選擇,必須更高程度地貼近大陸,這也是紫光親臺的致命吸引力。
聯發科主要對手高通(Qualcomm),先前在反壟斷案上吃了大虧,最終判罰9.75億美元,這不僅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高的反壟斷罰金,更是把高通前幾年在大陸手機晶片市場的高額獲利,掏了一大把出來。由此案例可見,蔡明介與政府不可不慎,大陸這張牌對臺灣企業來說,真的是一把兩面刃。(臺灣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