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原子鐘技術明年有望在北斗上應用
2019-08-19 09:45:16 觀察者網科技日報此前曾介紹,冷原子鐘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溫度降至絕對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級躍遷頻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擾,從而實現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環境下運行高精度原子鐘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既可對基本物理原理開展驗證實驗,也可發展更高精度的導航定位系統。
空間冷原子鐘外形 圖源:中國科學院
2016年9月2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并順利進入運行軌道。中科院牽頭負責的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在天宮二號上開展了14項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其中包括世界首臺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
在軌22個月,冷原子鐘運行正常、狀態良好、性能穩定,完成了全部既定在軌測試任務,成功驗證了在空間環境下高性能冷原子鐘的運行機制與特性,同時實現了天穩定度7.2×10-16的超高精度。
空間冷原子鐘功能結構與工作原理圖 圖源:中國科學院
據了解,這種能在空間環境下可靠運行的高精度原子鐘應用于導航定位系統將會提高導航定位精度,相關技術還將應用于空間量子傳感器等多個領域。
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原子物理學家斯蒂芬·席勒等國際同行高度評價了這一成果,指出“隨著實驗的成功,中國在天基冷原子傳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