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自研芯片狂想曲:GPU、數據中心要不要全自已來?Apple Silicon 效能表現會如何?
2020-07-15 12:38:04 technews這就衍生出以下的幾個問題。
如果Apple Silicon 繪圖芯片放棄AMD,代表nVidia 一定沒有機會?
就算蘋果不明講,世人也多少心里有數這次的「典范轉移」也是布局多年的成果?;仡櫠嗄昵暗耐?,就讓人不得不注意到某些毫不起眼的蛛絲馬跡和看似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還有多少人記得2016 年,nVidia 擴編「負責蘋果產品的軟件工程師」與「負責Mac 的nVidia 驅動程序團隊」這件事。據傳nVidia 下一代GPU「Hopper」將在2021 年采用臺積電5 納米制程,并從過去的巨大單一芯片,轉向近似AMD CPU 的Chiplet 多芯片封裝。
雖然蘋果去年macOS 10.14 Mojave 版就中止支持nVidia CUDA,而2008~2009 年的「顯卡門」事件更是某些資深果粉記憶猶新的故事,但nVidia 當初會跟蘋果決裂,元兇多半是nVidia 拒絕對蘋果開源驅動程序源碼。
也許可以猜猜看Mac Pro 使用的Apple Silicon 會不會集成nVidia 的Hopper,或觀察一下nVidia從去年開始,是否有持續增加投入Mac 的人力,以及何時官方釋出開源驅動程序的布局與進度(不限蘋果,這對nVidia 不少客戶很重要)。
我們也不能排除蘋果真的這么厲害,可以在短短幾年,就打造出比美nVidia、AMD 的繪圖核心(還得考慮這兩家廠商手上握有的大量專利)。假若成真,那大費周章拼命挖角AMD 人才的英特爾情何以堪,「哭暈在廁所」大概將會是最貼切的描述。
既然都要挑戰高端處理器了,要不要干脆連數據中心也拿下?
還記得蘋果曾推出Xserve 服務器和Xserve RAID 外接磁盤陣列嗎?當下重返企業硬件市場恐怕不是什么好主意,但自產自用就不一樣了。
讓臺積電代工制造芯片看似便宜,但自行研發「高效能處理器」這件事,從研發到驗證,還是要巨大開銷,所以也不乏蘋果將采取AMD 那套Chiplet 多芯片封裝的預測,用單一晶粒堆砌高階產品。只不過,要做到這件事其實也不簡單,光要如何設計高效率的快取數據一致性協定和系統總線就夠棘手了,沒累積多年的服務器相關經驗很難搞定,這也是ARM之所以慫恿AMD 開發K12 的主因(然后就只剩下很沒誠意的Opteron A1100)。
但既然要自己生出「英特爾Xeon」等級的Apple Silicon,那要不要干脆連數據中心用的處理器也自研自用?看在GoogleTPU 和亞馬遜AWS Graviton 的碩然成果,蘋果也跑來一同共襄盛舉,好像也不是太讓人意外的發展。
或許蘋果的數據中心基礎架構虛擬機與云端管理,2015 年從VMware 轉向開源的KVM,并不只是為了節省要價兩年2 千萬美元的VMware 企業授權協定,背后暗藏更巨大的布局。
此外,當用戶端的所有設備與數據中心的處理器采用相同的指令集架構,也可能衍生出另類的特殊應用。像英特爾曾研究「Internet Suspend / Resume」(ISR),讓個人電腦的設定組態,就像虛擬機映像檔,自動切割上傳到云端,動態無縫轉移到另一臺電腦的Hypervisor,讓使用者邏輯上持續操作同一臺電腦。盡管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這有點沒什么大用,但仍保有相當的想像空間,反正蘋果永遠不缺讓人驚訝的「創意」。
現有應用程序從英特爾x86 指令集處理器轉譯到Apple Silicon 的效能損耗是否讓人無法忍受?
這應該是多數果粉最關心的話題,但請記住,這次「第四次沖擊」和前三次有個最顯著的差異:轉移到蘋果完全掌握的自研處理器,這也讓蘋果能玩出更多花招,如透過硬件技術加速轉譯效率。
像俄羅斯Elbrus 和消失的Transmeta,其二進制動態編譯并非純粹仰賴軟件手段,位于底層的處理器也提供了不少輔助機制。收回處理器研發的蘋果不在這里上下其手,反而更讓人奇怪。當然,也有可能做了卻永遠不講,跑分夠漂亮、果粉用起來滿意就夠了。
總之,還是期待著蘋果愿意站上HotChips 甚至ISSCC 演講臺的那天。
也許,什么事情都不會發生……
以上幾點均屬猜測,也許最終蘋果選擇100% 硬件自研(或Mac Pro 繼續塞著AMD 顯卡)、數據中心仍是滿滿的x86處理器、現有Mac 應用程序全靠Rosetta2 進行純軟件的二進位碼轉換。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