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潤式光刻之父撰文:美芯片法案如何傷害臺灣地區
2024-02-28 11:14:11 MoneyDJ(臺)被譽為浸潤式光刻之父的臺積電前研發副總林本堅最近撰文,以《美國芯片法案如何傷害臺灣》( How America′s CHIPS Act Hurts Taiwan)為題,闡述美國半導體補助如何削弱臺積電實力,使整個半導體產業更脆弱。
評論指出,先進半導體制造集中在中國臺灣,引起美國擔憂。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下稱芯片法案)試圖通過520 億美元補助解決問題,鼓勵半導體制造商遷往美國。但照法案設計,目標無法實現,甚至可能削弱臺灣地區最重要產業,威脅臺灣地區安全。
芯片法案恐威脅臺灣地區安全
目前半導體產業由分布全球的專業公司主導,臺積電只專注合約制造,主要是高階芯片,其他重要公司有AMD、Nvidia、高通、ASML、Tokyo Electron和Arm。
專業化分工有兩大好處,首先,全球供應鏈每部分都可專注最擅長領域并更進步,有利其他供應鏈;其次,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產能均提高,更能抵御需求沖擊。
專業化成本代價是產業易受供應沖擊,這問題非臺灣地區獨有,供應鏈所有環節都有潛在瓶頸,。因此美國和日本為臺積電搬遷提供巨額補助,臺積電在日本熊本和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建設新廠。
目前熊本一廠按計劃完工,臺積電許多供應商也一起落戶,但亞利桑那州廠大幅落后,且臺積電供應商也較少跟著落腳美國。
此外,臺積電過去25 年在華盛頓州波特蘭廠的經歷,使外界更懷疑亞利桑那州廠的前景。臺積電當時很難找到能維持競爭力的勞動力,即使提供相同培訓和相同設備,在美生產成本仍比臺灣高出50%,因此,臺積電選擇不再擴建波特蘭廠。
然而,根本問題在于,雖然美國工人在芯片設計技術嫻熟,但卻缺乏具備芯片制造所需的技能的工人,而這個專業技能在這領域相當重要。此外,工人必須一絲不茍、注重細節,并致力于實現一致性、完美性和及時生產,也要熟練地掌握設備的工作原理和現場數據。
該文章提到,臺積電鳳凰城廠將繼續苦苦掙扎,因為具備半導體制造所需技能的美國工人實在太少,如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22 年所警告,通過將半導體制造遷往美國來尋求經濟安全,是昂貴且徒勞的做法。此外,美國補貼的520 億美元數字看似龐大,卻不足以在鳳凰城創建個自給自足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產業政策可以發揮作用,但只有在適當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臺積電就是最好的證明。該文章指出,臺灣地區的產業規劃者明確選擇一個建立在現有制造優勢基礎上的利基市場,也沒有試圖復制當時領先的英特爾的模式,因為具備必要設計技能的臺灣工人太少。同樣的道理,日本對臺積電的補貼很可能會成功,因為日本已經擁有充足的熟練制造工人。
文章認為,產業政策與戰爭一樣,也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提供免費資金/補助可能使臺積電從一家堅持不懈地專注于創新的公司,轉變為一家更關心如何獲得補貼的公司。隨著臺積電試圖在鳳凰城解決問題的時間越長,管理層對其他事務的關注度就越少,這些問題非常嚴重,外傳也導致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因此將要辭職。
最后,該文章也點出美國芯片法案所帶來的三大風險:
首先,如果臺積電轉移關注點,失去對創新的投入,最大損失將是其客戶和供應商,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公司。此外,還會阻礙AI 發展,該領域很大程度上依賴臺積電制造的先進芯片;其次,臺積電可能減少在臺產能投資,降低整個半導體產業抵御需求沖擊的能力。
最后,臺積電可能迷失方向,以至于被其他公司取代,失去在先進半導體制造領域的領導地位。許多臺灣人已將美國芯片法案視為美國企圖奪取臺灣技術的行動,也對美國政客對臺灣經商環境的負面評價、政局不穩時的應對回應表示不滿。
臺積電從主導地位跌落,更進一步強化美國最終不在乎臺灣的感覺。但如果臺灣的經濟和安全受到削弱,對美國自身國家安全造成的傷害,將超過在美國實現更大半導體產能所帶來的任何利益。
該評論認為,盡管美國芯片法案初衷良好,設計卻很糟糕,非但不能在美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半導體制造集群,反而可能對臺積電造成長期損害,最終損害臺灣地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