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如何應對日本技術被中國取代?
2021-03-29 12:46:21 EETOP“如果日中兩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在2000年左右是100:1,那么現在已經縮小到大約10:1。這種差距將來還會進一步縮小。”
基于這樣的想法,當我遇到日本企業的相關官員時,他們會說:“現在日本企業擁有的技術和專利肯定會被中國企業購買。還不如把它們全部賣掉,用這筆錢投資新的業務。”
而在那之后大約10年,應該已經沒有更多的中國公司愿意購買當時擁有先進技術的的日本公司的專利和技術。
此外,日中之間的技術差距也不是10:1,從一線工人的能力到先進的工業技術,筆者認為中國現在已經超過了日本。
為什么日本和中國的技術能力會發生逆轉?筆者認為存在以下的一些背景和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看日本目前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按主要制造業劃分。
首先,曾經與汽車行業一起遍地開花的消費電子行業,已經被中國企業徹底打敗。包括東芝在內的很多家電廠商已經將家電業務賣給了中國企業,PC業務也大部分被中國資本接管。
在手機領域,索尼仍在努力,但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的手機數量遠遠少于中國公司,在國際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在數碼相機方面,佳能、尼康、索尼這三家日系廠家依然保持著壓倒性的國際競爭力。然而,目前的情況是,由于配備了智能手機的相機的推動,相機市場本身正在萎縮。盡管競爭激烈,但前途一片黯淡。
在機床行業,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在背后支撐著日本制造業的發展,日本似乎還是占了上風。但是,中國現在正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地加強這一領域的工作,其技術能力在過去幾年中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日本極有可能早晚也會在這個領域被中國超越。
依托于汽車和材料行業,但...
相反,日本對中國仍有較強優勢的產業是可以稱為日本特產的汽車產業和包括化學原料在內的材料產業。
尤其是依靠穩定的基礎發展和質量控制的材料工業領域,是中國企業明顯薄弱的領域。在筆者看來,無論中國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在未來的十年中,中國肯定還會繼續落后于日本。
另一方面,在汽車工業中,隨著未來電動汽車(EV)的發展,可能會發生引人注目的技術創新,并且現有技術可能會立刻過時。特別是,中國已經在電池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電池技術可以說是電動汽車的核心。不能斷言日本汽車工業可以保持其當前的優勢。
比亞迪的新型電動汽車在2020年北京車展上展出(2020年9月28日,照片:UPI / Afro)
工業發展中的主管官員差異
那么,為什么中日之間的技術能力差距會迅速縮小,并在在某些領域出現逆轉呢?有各種原因,但筆者想提兩個覺得特別重要的原因。
一是產業發展的差異。另一個是日本改良政策的負面效應。
如果讓筆者來解釋產業發展的差異,可能會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 "官僚主義的差異"。中國很多官僚都有理科背景,其中不乏對IT等各行業的結構和技術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中國政府的產業扶持措施、選擇優先加強的技術都是很有意義的,這一點筆者也常有感觸。
相反,在日本,在工業支持措施方面,我們致力于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持。很難看到針對特定領域的先進技術和加強的指導政策,而且政府似乎正在將這些領域的研發投入到大型私營公司。問題在于,政客對技術的了解和興趣太少,例如,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人可以成為IT部長。
日本公司不愿投資新業務
其次是改良主義的有害影響。
據筆者所知,日本制造公司擅長改進現有技術,但不擅長規劃新技術并從頭開始。當筆者與工程師交談時,他們對改進現有流程充滿熱情,但當涉及到他們通常不處理的產品或新技術時,他們中的許多人似乎失去了動力。
2000年代中期,"選擇與集中 "在各大廠商中流行起來后,出現了集中投資于現有競爭性業務而不投資新業務的趨勢。因此,雖然制造業的管理在短期內有所回升,但其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相反,中國在此期間積極投資無人機、電動車、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和新產業。
并不是說日本公司的改良主義就不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對改進的重視導致缺乏對新領域的開發和投資。對新技術領域挑戰的意識差異似乎是當今日本與中國之間技術差距的一個主要因素。
最后,筆者想補充一點,日本將來應該在哪些領域改進其技術。
作為基本前提,日本需要考慮作為國家應該加強哪些領域,邀請精通最新技術的專家。到目前為止,不熟悉技術的政治家們只選擇環境、可再生能源等聽起來不錯的領域的技術作為支持對象,造成市場混亂。我們應該簡單地針對 "能在世界上賺錢的技術 "進行支持。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一個辦法就是避開中國重點發展的領域。與其在廣泛的領域與中國競爭,筆者認為日本更現實的做法是,對中國沒有標明的、有盲點的領域,采取精耕細作、攻堅克難的策略,由日本來搶占這些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