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大而不強”
2015-06-18 22:48:20 n機器的轟鳴聲中,一排排著裝統一的流水線工人重復著單調、乏味的動作。這是幾年前東莞代工廠再普通不過的場景。而今,這種現象正被改變著。
唐平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查看流水線的完工情況。與往年不同的是,作為嘉輝塑膠五金有限公司技術部主管的他,今年不用再叮囑滿頭大汗的小徒弟注意事項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百多臺可以連續工作24小時不用停歇的機器人。
近年來,“東莞企業到新疆高價招工、江浙企業組團到西部搶人、四川官方組織產業工人回流”等大戲就同臺上演,廉價勞動力消耗殆盡。同時,用工成本上升、環保加壓等也困擾著勞動密集型企業。因此,“機器換人”被人們不斷提及。
國際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機器人銷售規模高達3.65萬臺,同比增長41%,占全球銷量的20.5%,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5.7萬臺,同比增長55%,約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兩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市場。
但是,面對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卻“大而不強”。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有70余家上市公司并購或者投資了機器人、智能自動化項目,而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甚至超過4000家。
令人失望的是,當前我國企業主要扎堆于中低端,缺少核心技術,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以下。據悉,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的3.65萬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呂鐵此前著文提及:“以工業機器人為例,目前我國精密減速機、控制器、伺服系統以及高性能驅動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而這些零部件占到整體生產成本70%以上。其中,精密減速器75%的份額被日本壟斷,國內高價購買占到生產成本的45%,而在日本僅為25%,我國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經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的整體售價,在高端機器人市場上根本無法與國外品牌競爭。”
受困于此,機器人行業“四大家族”(ABB、FANUC、安川和庫卡)合計占國內機器人50%以上市場份額。
行業主管部門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
此前,官方提出到2020年,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這一數字的全世界平均水平為58,而中國還不到30。
近年來,蘋果、索尼、夏普等巨頭紛紛在本土設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工廠,引發國人對制造業回流的擔憂。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利潤率僅為2.7%,這是制造業500強平均利潤率連續第三年下滑,并且是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刻不容緩。
5月,《中國制造2025》正式出爐,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等十個重點領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隨后,工信部表示,將組織編制《機器人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技術路線圖》。
此外,專注于產業工人研究的學者羅天昊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闡述了值得引起注意的事實:隨著中國人口減少,高等院校升學率不斷提高,大部分年輕人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些年輕人很難成為生產線上的產業工人;另外,中國的高等職業培訓體系尚未建立,產業工人培養與制造業升級脫節。
換言之,如果不能盡快培養一代可以接班的高端產業工人,中國就有可能面臨高端勞動力斷檔的尷尬。
機器人大致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一句話概括機器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工業機器人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模式,而服務機器人則處于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前夕。
當前,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實現制造模式變革,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重構制造業競爭格局。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制造業正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人口紅利的消失、資源和環境的掠奪性使用等,導致中國制造模式和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亟需轉型升級;同時,高端制造向歐美回流和低端制造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也倒逼中國制造模式快速變革。
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人類改變世界能力的提升,其突出標志就是生產工具的變革。新的制造業革命雖然在制造思想、生產管理和運行等方面將獲得很大的改變,但這些改變從根本上看還是依附、適應制造裝備的變革。當然,傳統工業機器人尚難當此重任。當前,工業機器人在環境感知、智慧決策、靈活動作、人機協同、工業互聯等方面正取得巨大的進步,已成為制造業革命的核心,正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模式。
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能幫助人類完成除生產制造加工過程以外的設備,包括專用服務機器人和家用服務機器人。目前,全球各種服務機器人的年銷量已達數百萬臺套,遠遠超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
這些年,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進步為服務機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為開發出更加適應人類生活需求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培育開發服務機器人市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服務機器人未來作為生產、生活資料,其功能和屬性不僅局限于其單臺設備上,它將作為網絡節點和智能終端,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走入千家萬戶,從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繼2013年中國成為工業機器人第一大市場之后,2014年,中國市場又銷售了占據全球銷量四分之一的工業機器人。因此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就預測,到2017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將會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這一巨大的市場給中國機器人這一新興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在安徽合肥的一家機器人工廠,一種新型的倉儲移動機器人剛剛研發成功,這種機器人使用激光導航,在大型倉庫可以實現高速運轉,智能撿取貨物。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正在進入密集創新和快速擴張的新階段,這家企業的負責人意識到倉儲移動機器人將會擁有巨大的市場,于是在兩年前就開始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共同研發這種移動機器人。市場需求再加上緊密的產學研結合,讓這種新型的移動機器人具備了更強大的功能。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的珠三角地區,日益高漲的人力成本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用機器人替代人的問題。而這一強大的市場需求,也讓機器人新產品的產業化不斷提速。在廣州數控的這個調試車間里,工作人員正在按照用戶的要求,把這些機器人抓取產品的工作節奏從12.5秒改進成7.5秒,如果能夠提速成功,這些機器人的生產效率能提高60%,也意味著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本體核心部件----減速器,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