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迪菲與赫爾曼或將是因為兩位在1976年發表的論文《密碼學新動向》(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中,提出了“公鑰加密系統”的構想——即在一個完全開放的信道內,人們無需事先約定,便可進行安全的信息傳輸。這項發明成為了今天公共密碼交換系統的基礎,被廣泛應用于網絡通信。
早在1976年,迪菲與赫爾曼想象,未來人們將會有規律地通過互聯網來聯系,而數字簽名易于創建并容易驗證,這就導致了人們之間的通信容易被盜取或篡改。ACM主席Alexander L.Wolf表示:“40年后的今天,我們可以看見,迪菲與赫爾曼非常具有先見之明。”
據新智元翻譯自ACM的介紹,Google科學家Andrei Broder指出:“私有數據的保護依靠對信息所有者信息的確認,以及確保通信的完整和機密性。而這些機制正是從迪菲與赫爾曼的設想下發展起來的。”比如,以https開頭的安全URL,其中s的意思就是使用安全傳輸層協議(Secure Transport Layer protocol)來加密信息傳輸。這種安全連接是這樣建立的:經過公鑰加密后傳輸一個對稱加密的密鑰,這個傳輸來的密鑰可以被用來對接下來的交流信息進行加密。
斯坦福大學網絡系以及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系主任Dan Boneh稱,“業界普遍認為1976年的研究開創了現代密碼學。簡單的說,沒有他們的貢獻,加密領域就是一片空白,互聯網也不會實現今天的發展水平。現在每天都有幾十億人在使用迪菲-赫爾曼協議(D-H)與銀行、電商網站、電郵服務器以及云服務建立安全鏈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公鑰加密算法不僅應用于網絡連接,也應用于iPhone的手機應用運行中——iPhone上的應用都要經過蘋果公司認證。因此,最近蘋果公司與美國司法部門的爭論戰與當年的密碼戰類似,他們都被要求預留后門。赫爾曼表示:“破解一部手機事小,但一旦形成了這個先例則后患無窮。因為這將對信息加密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