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設備界面規范為本,MIPI 聯盟拓展多元應用領域
2015-11-04 08:43:54 technews為移動設備界面制定標準規范的 MIPI 聯盟,日前來臺舉辦“2015 MIPI 聯盟科技研討大會”,近距離與臺灣會員和相關企業交流,探討移動設備界面規格標準化的影響力及愿景,期望透過標準化界面技術,協助開發者克服界面設計問題,共同推動產業技術創新。
移動設備對人們的影響層面愈來愈廣,其應用也逐漸延伸至車用電子、物聯網、穿戴式設備領域。MIPI 聯盟董事總經理 Peter Lefkin 在會中表示,MIPI 聯盟原先由手機制造商、零部件 OEM 代工廠和半導體公司所組成,而隨著界面規格應用發展延伸,聯盟成員生態系統規模也跟著擴大,吸引更多元廠商加入包括智財(IP)、智財驗證(VIP)、消費性周邊產品、測試設備廠等。目前 MIPI 聯盟全球會員數逾 280 家,其中亞太地區中港臺三地就占 55 家。
MIPI 聯盟所開發出的第一個界面規格為手機的相機規格,時至今日已開發超過 45 項界面規范,并廣泛使用于人們所使用的移動設備當中。MIPI 聯盟技術發展小組主席 Rick Wietfeldt 指出,MIPI 聯盟致力于開發移動設備及其相關產品最佳化解決方案,而為滿足所需技術并打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MIPI 聯盟建立規范時,必須符合高性能表現、低功耗、低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三大條件。
由于各界面標準復雜程度不一,建立統一規范平均需耗時兩年。益華電腦科技 IP 小組策略行銷總監 Kevin Yee,說明界面規格的制定程序為以下四步驟:首先是找出需求,MIPI 聯盟針對會員所提出的需求,進一步評估可能問題與解決方案;之后,聚集同領域類型的會員展開調查工作,先視既有方案能否解決需求,若無合適的方法,將計劃投資開發解決方案;接下來,該需求經技術發展小組(Technical Steering Group,TSG)確認后,將成立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WG)正式啟動規格開發作業,并邀請會員一同參與;最后,當新界面規格制定完成,便開始推動界面規格采用標準。
透過規格制定程序可見,MIPI 會員能提出有關需求,繼而加入工作小組帶領創新研發作業,對于日后所推出的解決方案極具影響力;也因為會員能夠參與規格定義過程,就比其他企業更有機會較早取得界面規格推出新產品。Peter Lefkin 希望相關企業能參與建立標準化界面,共同為推動市場創新做出貢獻。
在移動設備技術迅速成長下,相關應用也擴展至未來潛力市場,如車用電子、物聯網、穿戴式設備等。這些領域技術要求鏈接性強、運作速度快、電池續航力高,而 MIPI 所推行的界面規格也能有所對應。
MIPI 聯盟董事 Ariel Lasry 以車用電子為例,說明協定層(Protocol Layers)的相機串列界面“CSI-2”(Camera Serial Interface)、顯示器串列界面“DSI”(Display Serial Interface),都可應用于汽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上,實體層(Physical Layer)“D-PHY”也包含在內;而音訊與感測器界面規格也能對應其技術發展所需,特別是感測器界面,未來汽車如自動駕駛車會使用更多感測器,需透過良好界面加以整合,并有效與中央處理器相鏈接。
至于智能手表、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HMD)也都可采用“DSI”、“CSI-2”等界面規格,當然感測器界面需求也同樣重要。Peter Lefkin 透露 MIPI 聯盟將于 2016 年第一季季末,推出感測器界面“I3C”,能將龐雜的感測器整合互通,在降低設計困難度與不相容風險之余,也能推動創新。
日后 MIPI 聯盟將持續聚焦移動設備技術發展,積極探索次世代移動設備所需界面,同時期望 MIPI 界面規格應用在更多潛力領域上,持續發揮影響力并引領新一代科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