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沒有創新天才:瘋狂的馬斯克風格不適合中國
2015-04-30 09:22:53 鈦媒體馬斯克
原標題:中國不缺成功典范,但為何沒有催生像馬斯克一樣瘋狂的人物?
自從互聯網進入中國,對美國科技驕子的崇拜情結便落地生根,從比爾蓋茨到喬布斯再到如今正火的馬斯克,激起了無數中國年輕人的膜拜與效仿。
從商業成就上來說,中國并不缺少成功的典范,卻依舊有不少人呼吁早日出現喬布斯式的創新人才,甚至發起了“培養下一個喬布斯”的計劃。如今,另一個近似瘋狂的創新天才——埃隆·馬斯克進入了中國大眾的視野,相比于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這個新驕子更加多面也更加真實。最重要的是從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精英的差距。
神話與造神運動
在美國,馬斯克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商人,只是他的事業有些與眾不同。而當馬斯克被傳到中國,從少年英才成長為Paypal 的創始人,而后進階為SpaceX 和特斯拉的CEO,儼然是一個神話。
我們印象之中的中國精英們又何嘗不是如此,不管是馬云、李彥宏這些成功的科技巨頭還是李開復、張亞勤式的打工皇帝,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成功的一面。從年輕時的奮斗到后來的名利雙收,一切都那么的理所當然,縱然是創業路上的艱難與挫折,更像是對精英們個人品格的側面反映。每一個成功人物都是一個神話,而當神話破滅的時候,曾經的英雄一瞬間便成了眾人口誅筆伐的對象,唐駿是如此,尚德破產后的施正榮也是如此。但造神運動卻從未結束。
最近備受媒體推崇的“神話“人物非李一男莫屬,這個華中理工大學的少年天才,曾被任正非指定為下一代接班人,而后又相繼擔任中移動12580 CEO和百度首席技術官,被媒體稱為中國IT界的呂布。蟄伏多年的李一男在宣布投身電動車創業之后,更是被一些媒體贊成為“下一個雷軍”。這里并沒有貶薄李一男的意思,我們的媒體已經習慣了賜予成功者太多的光環,即使他們的創業之路只是剛剛開始。而在外媒的眼中,除了贊賞馬斯克光鮮亮麗的一面,其個人生活中有爭議的一面也是屢見報端。
中美IT精英的最大區別在于,一個是光環滿照的神,一個是活生生的人,一個只能仰視,一個卻可以觸摸。目前不少的國內企業都在極力維護公司高管的形象,并不惜動用公關資源進行美化。或許把創始人以及CEO塑造成偶像人物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響,可一旦被光環籠罩,這些精英們也就喪失了試錯的勇氣。如果馬斯克在Paypal之后被塑造成神,看似不可能實現的特斯拉和Space X恐怕會胎死腹中。這個世界不需要神話,需要有勇氣前行的人。
創業和顛覆邏輯
彼得·蒂爾的《從0到1》在中國成了創業者的必讀書,書中傳達了一個創業的新觀念和新的價值觀,特別是“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的觀點深入人心。
埃隆馬斯克可以說是從0到1創業的典型,畢竟Paypal、特斯拉、SpaceX都被彼得蒂爾當做實例來闡述。不錯,他顛覆了在線支付,顛覆了電動汽車,甚至會顛覆太空運輸。然而創業的本質絕非是為了顛覆,一股腦的為了尋找藍海,為了發現并開拓新的領域。創業的本質在于創新,從1到N并不違反創業的法則,不管是商業模式還是技術,有創新的創業都無可厚非。從一定程度上說,美國的IT產業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市場都在復制美國模式,在這些市場上用從0到1論成敗,未免有些荒唐。
國內很多城市都試圖打造第二個硅谷,一大批創業者獲得了從政策到經濟的雙重支持,年輕氣盛的創業者經常把顛覆放在嘴邊,似乎每個團隊都在上演一場從0到1的革新。不得不承認,中國還沒有出現特斯拉和SpaceX那樣讓世界嘆服的企業,但改變市場的卻不在少數。正如360的出現改變的殺毒軟件的市場分布,小米的出現改寫了國產手機的發展歷史,BAT所引領的互聯網大潮,更是逼迫無數傳統企業被迫轉型。而這些企業的初衷幾乎沒有想過改變世界,它們創造了互聯網的大趨勢,時勢也成就了它們。
那么,周鴻祎、雷軍、馬化騰、馬云、李彥宏等國內互聯網精英在成就上并不輸于埃隆馬斯克,他們的創業項目沒有馬斯克那般的天馬行空,也沒有其不同項目之間云泥之別的跨度,不過這恰恰是中國人務實品質的直接體現。中國并非沒有馬斯克那樣的人物,只是他們少了幾分瘋狂多了幾分務實。如果國內的媒體和創業者們唯顛覆是舉,中國恐怕很難出現馬斯克式的人物,但被這樣定義的馬斯克真實嗎?
集體同英雄主義
在喬布斯去世的時候,就不斷有人發問,中國為什么培養不出“喬布斯式”創新人才?從教育制度到創業環境甚至是文化阻礙,都成了中國難以出現創新人才的原因。可是四年之后,重新審問中國為什么沒有馬斯克式的人才,問題卻依舊存在。
全世界那么多民族也只有美國誕生了喬布斯、馬斯克等英雄色彩濃厚的創新人才。印度的IT產業很發達,可是連BAT這樣的巨頭都沒有出現,更不要說蘋果、谷歌那個量級的。日韓出現了三星、索尼等科技巨擘,靈魂人物卻始終得未曾有。可以說,在教育、環境之外,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成就了美國夢,即人人都想有一番改變世界的夢想,這一傾向在好萊塢電影里隨處可見。而中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并不愿意突出某一個人的作用,更愿意呈現出一種集體的力量。于是乎,我們不愿把阿里巴巴的成就歸結于馬云一人,也不會把騰訊的未來寄予在馬化騰身上。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注定只有神話沒有英雄。
那么中國到底需要喬布斯或馬斯克嗎?答案是中國需要的是創新人才而不是顛覆人物。首先美國的科技巨頭幾乎是迭代出現的,IBM走下坡路的時候,微軟正如日中天,而后是蘋果激流勇進,再接下來是谷歌方興未艾,下一梯隊里還有Facebook和SpaceX。而中國卻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在互聯網行業,三大門戶業已沒落,BAT順勢崛起。在手機行業,中華酷聯的老模式作古,小米們結伴走上了舞臺。O2O、智能硬件等行業也是多家企業相生相克,在競爭之中不斷維持平衡。
儒家文化缺少英雄主義,中國創業者也從不迷信英雄。比如說沒有人會因為小米改變了手機市場的銷售模式,而對雷軍贊賞有加,相反的是其他手機廠商希望以小米反小米,最終還是形成一個互相牽制的市場平衡。中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但一定是群體性的創新和轉變。不少人憤慨中國從科學到商業都缺乏真正的靈魂人物,BAT的種種行為已飽受壟斷之詞的困擾,要知道美國的手機行業是蘋果一家獨大,搜索市場幾乎是谷歌的天下,相比于BAT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企業你能接受嗎?
當媒體再次拋問問什么中國沒有創新人物的時候,我們不禁要想創新的定義是什么?喬布斯式的創新和馬斯克風格的瘋狂顯然不適合中國市場,少一些造神運動,把焦點放在實實在在的創新之上,縱使沒有風云人物來改變世界,群體性的進步和革新也未必不是一種良策。
為什么中國沒有瘋狂的馬斯克?輿論不允許,文化無支撐,社會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