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物聯網 讓武器裝備“學會思考”
2012-10-09 20:26:36 本站原創物聯網使物與物相連,借助網絡傳遞有效信息,將觸角延伸到偵察、指揮、打擊和保障的各個領域,將給戰爭進程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物聯網讓武器裝備“學會思考”,提升了武器裝備的智能化程度,將構建戰場上的新式作戰力量。
網絡空間開辟為未來作戰的主戰場,網絡戰由虛擬領域步入實體世界,將開啟網絡硬殺傷的直接模式。
物聯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設備,如射頻識別(FR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組建物聯網的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如果說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已經改變了一個時代機械化時代,那么以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的新技術群最終將會建立一個時代以智能化為標志的信息時代。在軍事上,物聯網被稱作是“一座未探明儲量的金礦”,它能夠有力拓展未來作戰的時域、空域和頻域,并推動戰爭形態、作戰理論及作戰樣式的一系列革命。
從感知到定位,從傳感器到射手,從軍工廠到散兵
有效提升戰場偵察監視能力。通過對物聯網核心技術射頻識別技術的開發,讓普通、低成本的物體也能獲取戰場有用信息,并通過網絡實時傳送。如美軍開發的“智能微塵”,體積只有沙粒大小,但具備了從信息收集、處理到發送的全部功能。這將使偵察情報領域產生顯著的變化:一是能有效避免偵察盲區,實現戰場“無縫隙”感知。通過開發眾多廉價的傳感器,戰時大規模部署在戰場,就能對目標區域人員、裝備及物資的流動情況一清二楚。二是實現了存在即被感知,感知即被定位。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足以把全球所有物品均納入網絡之中,各種物體都能實現在互聯網上的存在,感知、理解環境并做出響應。戰時,處于網絡節點上的任一傳感器,均可與設在衛星、飛機上的各種偵察監視系統相連接,從而獲取其本身不具備的對目標的空間定位能力,實現對目標由感知即被定位的飛躍。
指揮周期縮短,即時打擊能力增強。物聯網能夠實現戰場的實時監控,向火控和制導系統提供精確的目標定位信息,進一步壓縮作戰流程,做到“以快制慢”。從火力打擊角度看,物聯網能充分建立從“傳感器到射手”之間的直達信息鏈路,滿足“發現即摧毀”的需求,提高了關鍵性武器裝備的即時打擊能力。從作戰指揮角度看,由“觀察定位決策行動”組成的指揮周期將縮短、循環變快,從而使指揮更加快速、靈活。另外,大量互聯的傳感器也能有效延伸指揮員的指揮視線,使指揮活動由指揮員對部隊的指揮拓展為對部隊及武器平臺的指揮與控制。
后裝保障全程可視,確保在準確的時間、準確的地點向部隊提供適量的裝備與補給。信息化條件下物流水平的空前提高,并不能完全驅散“后勤保障迷霧”。比如在伊拉克戰爭初期,盡管美軍全面啟用了全資產可視性后勤系統,但運往戰場的物資卻在“最后1戰術英里”失去了可見性,前線保障物資頻頻告急。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有助于解決“最后1戰術英里”的保障問題,使軍工廠到一線士兵之間所有的保障路徑清晰透明。這主要得益于兩方面因素:一是通過給所有物資嵌入射頻標簽,監控從物資請領、運輸到接收、儲存和發放的全過程,實現對后勤物資的全程跟蹤管理;二是借助傳感器及網絡對“最后 1戰術英里”的士兵逐一定位,及時獲取每個士兵的保障需求,再將信息匯總并分析處理形成部隊完整的保障需求,結合保障需求及時分配物資,從而使后勤保障“適時、適地、適量”。這種基于需求的后勤保障模式還能根據作戰進程的發展,及時方便地獲取保障對象的位置變化和物資需求變化等信息,迅速修訂保障計劃與協調保障行動,從而實現更加靈敏的動態自適應性后勤保障。
機器人由遙控到自主,機器士兵由試驗到實戰
自主式機器人陸續登上戰場,成為作戰的“生力軍”。機器人是武器裝備智能化發展的“精華”,是人類士兵的“完美替代者”,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以美軍為例,2004年美軍僅有163個地面機器人,至2009年則增長到5000個,有至少10款機器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物聯網能將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物品相互連接,允許他們相互傳遞信息,通過嵌入式智能芯片技術可以讓機器人擁有自己的 “ 大腦”;納米技術還可以使機器人越來越小。在這些技術支持下,具有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智能決策和自我學習能力的自主式機器人將會出現在戰場。自主式機器人機動速度更快、部署更加靈敏,具備獨立遂行特定任務的能力;可代替作戰人員鉆洞穴、爬高墻,快速捕捉戰場上的目標,測定對方火力點的位置,探測隱藏在建筑物、坑道、街壘的敵人,并迅速測算射擊參數,引導或直接實施精確打擊等。
機器士兵和人類士兵統一編組,聯合遂行作戰任務。在未來戰場上,機器士兵、人類士兵以及各種陸地、空中、海上的作戰平臺、傳感器將互相連接在一起,共同遂行作戰任務。戰斗打響后,由地面機器士兵充當先鋒,當隱藏著的敵人攻擊它時,無人駕駛偵察機能迅速測定敵軍位置,將信息傳遞給空中巡航的無人駕駛智能戰斗機,然后由智能戰斗機發射導彈命中目標。據美專家稱,到2015年美軍作戰力量將是由機器士兵和人類士兵各占一半組成的混合編組,1/3的地面戰斗由機器士兵來完成。隨著物聯網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智能、多功能、反應快、效率高的機器士兵將會逐步進入一線戰斗崗位,機器人群體將會成建制、有組織地走上戰斗前沿。
網絡戰從虛擬步入現實,軟對抗與硬殺傷交織
網絡空間的爭奪日趨激烈。新世紀送給人類的“厚禮”,是一個由信息技術構建而成的“新大陸”網絡空間,在這個無形空間里,沒有土地和空氣,只有一臺臺相連的計算機里不停運動著的“0”和“1”。然而,這一非實體性的“地域”,正演變成繼“陸、海、空、天、電”后的第六維戰場網絡戰場。分析戰爭沿革不難得知,戰爭的制勝因素與戰場的空間開辟兩者是同步響應的。每開辟出新的戰場,對這一戰場的奪取和控制將成為作戰獲勝的關鍵。網絡空間的開辟,使網絡戰場的爭奪成為決定信息化戰爭勝負的關鍵領域。美國蘭德公司認為,工業時代的戰略戰是核戰爭,信息時代的戰略戰主要是網絡戰。2010年5月,美軍網絡司令部正式啟動,實現了對網絡戰的統一指揮,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出現了一個新的軍種網軍。物聯網軍事化后,將極大拓展互聯網的應用空間,與其連接的武器裝備和設施也將完全暴露在網絡攻擊中,從而加大來自網絡空間的威脅。敵對雙方將圍繞“物聯網戰線”展開更為廣泛的網絡攻防戰,對“制網權”的爭奪將會更加激烈。
開啟網絡硬殺傷的新模式。物聯網時代,網絡戰由虛擬數字世界開始觸摸現實物理世界,這不僅包括對網絡本身以及賽博空間進行控制,還包括對現實物理世界的直接控制,而這實際上已經超出了傳統網絡戰的范疇。物聯網技術將實體資源直接和虛擬網絡相連,直接獲取物品的信息,具有遠程操作、監測并控制物體的能力。在軍事上,可以通過物聯網入侵武器裝備系統,達成對武器裝備的直接操控。比如,通過物聯網直接入侵導彈發射平臺,植入發射參數及飛行路線數據,爾后啟動導彈發射;對機器士兵輸入任務及操作指令,令其“反水”,將槍口對準己方人員。再如,物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可能將直接對敵方指揮控制系統、通信樞紐、天基系統、武器平臺以及基礎設施等關鍵節點上的裝備設施進行控制,使其拒絕執行指令,喪失功能或作戰能力。物聯網時代,軍事對抗的焦點與重心將由有形的地理空間向無形的信息空間拓展,交戰雙方或許不需要經過戰場上槍與炮的較量,而直接由網絡上的博弈來決定戰爭的勝負。這也許將創造出全新的作戰模式:戰爭始于“網絡邊疆”的入侵或沖突,戰爭的進程就是網絡戰的過程,戰局由網絡戰的結局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