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研發遭受冷落 新能源汽車投資陷入困局
2012-07-03 20:42:42 本站原創為追求短期收益,大量新能源汽車投資涌向了鋰電池中低端制造環節,核心技術研發反而遭受冷落。新能源汽車產業尋求在短期利益與技術研發間突圍。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壁壘技術環節缺乏大量資金投入而遲遲不能突破瓶頸,從而影響新能源汽車成熟車型的上市,間接加大了整車私人消費市場的破局難度;另一方面,大批投資者涌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的中低端市場,導致產業鏈部分環節產能過剩。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錯位已經初顯。
這不難找到證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今年1季度生產新能源汽車8626輛,銷售新能源汽車10202輛,而全國1季度汽車產銷近48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的占比僅為0.2%。與之相對的是鋰電子電池材料龍頭企業杉杉股份(600884)(600884.SH)最新公布的年報數據。數據顯示,正極材料(含正極材料前驅體)、負極材料和電解液業務分別實現凈利潤-421萬元、5863萬元和1527萬元。杉杉股份稱正極材料投資過大,產能過剩,競爭日趨激烈,導致正極材料利潤大幅下降。
“不可否認,確實有部分地方政府受區域經濟利益驅動,盲目投資造成了產業鏈的某些環節重復生產”,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付于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為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產業化,各界的投資力度很大,這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最終還會回歸理性發展。在他看來,目前,國家各種目標的制定只是起一個引導作用,具體如何實現,能實現到什么程度,更多的還是依靠市場自身。
鋰電誘惑
每個行業都有主流的技術方向及解決方案,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永遠可行,當出現各種瓶頸和阻礙時,人們則會轉換思路,另辟蹊徑,汽車行業也不例外。當來自全球環境的壓力和資源日益緊張、各國都在不斷尋求各種替代技術、追求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時,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
“能源和環境問題是未來汽車發展方向的剛性約束”,付于武稱,汽車的電動化是中國汽車產業解決能源問題的最佳途徑,也是提高中國汽車產業競爭力的戰略舉措。
“另外,一直被提起的‘彎道超車’也是催發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車的因素之一”,行業人士分析,目前中國汽車工業處于增長期,具有明顯的需求優勢。因此,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應該可以在相對較短時期內具備相當的競爭力,我國汽車產業也因此有可能步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甚至有可能趕上歐、美、日、德等汽車強國。
在上述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已成定局,但是,因為此前國家一直未確定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再加上鋰電池的技術瓶頸,這使得燃料電池一直在電池投資市場占有相當份額。
然而,今年2月,工信部對外發布《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提到,預計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將超過50萬輛,需要能量型動力電池模塊150億瓦時/年、功率型30億瓦時/年、電池隔膜1億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鋰電解質鹽1000噸/年、正極材料1萬噸/年、碳基負極材料4000噸/年;乘用車需求超過1200萬輛,需要鋁合金板材約17萬噸/年、鎂合金10萬噸/年。鋰電市場“蛋糕”雛形乍現。
3月,科技部《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出臺,其中也明確提出,重點研究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并且,要以動力電池模塊為核心,實現我國以能量型鋰離子動力電池為重點的車用動力電池大規模產業化突破。4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確定電動汽車為最終發展方向。至此,鋰電池徹底取代燃料電池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最大投資熱點。
“另外,一些西方國家為了加速本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占領未來行業競爭的制高點,紛紛推出電動汽車產業扶持政策,加大在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以美國為例,2009年美國政府在計劃中提到將投資24億美元用于促進電池及其組件以及配套設施的發展,其中15億元用于投資美國電池廠商。這也讓國內鋰電池上游商家看到了機會”。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投資》記者。
危機初顯
但是,正是國內外利好政策的頻發,導致了鋰電池產業鏈產能過剩危機的提前暴露。
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統計顯示,2011年全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產量為64580噸,相比2010年增長18.5%,市場規模達120億元。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大批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企業把未來押在電動汽車市場需求;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認為,如果電動汽車市場需求在未來兩年不出現爆發性增長,那么正極材料行業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而依據此前華泰聯合證券一位資深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師的分析,在2014年到來之前,燃料電池仍將在市場占據相當份額,鋰電產業正極材料的產能過剩期不會過早到來。
“這固然是受國內的利好政策刺激還有國外市場的大量需求,但是根本原因還在短期利益的追求”,南京一位經營鋰電多年的業內人士向《中國投資》透露稱,因為鋰電池的生產環節存在大量的壁壘技術,國內目前能夠量產的企業很少,但是如果將資金投入壁壘技術將會面臨“高風險、高投入”的困境,所以大部分企業直接將眼光投向了鋰電池的中低端市場。
《中國投資》記者了解到,鋰電產業鏈的壁壘環節需要持續對技術和設備進行投入,一期投入通常在5億—10億元,小廠很難有資金實力支撐鋰電池研發投入。國內目前鋰電池生產設備基本以國產為主,部分企業買進口設備,大廠每年在檢測設備上的投入就在1000萬—2000萬元。
該人士還透露,目前全國各地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工信部公布準入“門檻”以外的低速電動車上路,并且,這些車輛均已獲得當地政府的認可,并掛上了臨時牌照。這一方面印證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利益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成為造成鋰電產業鏈中低端市場產能過剩的因素之一。“這些小企業以前都不是汽車企業,現在只是受政府政策的影響,盲目跟風。經不起市場的調節,產業鏈中隨意一個小環節的價格上調都可能會危及他們的生存”。
國內一家鋰電池電解液龍頭企業老總對此記憶猶新。據他描述,2009-2011年,3年中,各地一窩蜂地建鋰電池配套廠,但去年年底很多企業就難以為繼,廣東、浙江很多鋰電池相關企業都已倒閉,這一行業的問題初顯。
就算沒有產能過剩的短期威脅,從長遠角度看,中國的鋰電市場也存在著嚴重危機。
業內人士介紹,鋰電池的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錳酸鋰、鎳錳鈷三元材料及磷酸鐵鋰等。但由于技術問題,國內礦石提取碳酸鋰再提純為電子極碳酸鋰(生產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原料)的產量也很低。鹽湖提取電子級碳酸鋰目前還沒有產品問世,所以只能從國外大量進口電子級碳酸鋰。因為進口量大,導致國內企業基本沒有定價權,完全由國外廠商說了算。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最近由于碳酸鋰進口銳減,國內市場碳酸鋰供應出現短缺,部分廠家訂單已排到9月。就在國內市場出現供應短缺之際,全球碳酸鋰三巨頭之一洛克伍德鋰業公司證實,該公司將從7月1日起將旗下碳酸鋰、鋰鹽、氫氧化鋰等鋰產品價格大幅提高1000美元/噸,折合幅度約20%。行業機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碳酸鋰均價已上漲約10%,未來有望在海外巨頭漲價帶動下進一步走高。
“這無疑會增加鋰電池的成本從而引起電動汽車的價格上調,最終給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增加難度”,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投資》記者,鋰電池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也存在類似問題。
尋求出路
投資錯位已經形成,鋰電產能過剩的背后卻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冷清,這對投資者的決斷是個嚴峻的考驗。
“我們依舊看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的一些壁壘產業,主要是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性技術,正極材料、隔膜、電解質。對于具備該類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我們會給予持續關注,并且在對企業的價值評估上予以提高”。華融證券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師蔡加波告訴《中國投資》記者,證券界看好壁壘技術是看好對壁壘技術的研發能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而不是說有壁壘就看好。
蔡加波分析稱,對于鋰電市場出現的產能過剩,是因為中下游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情況不及預期所導致的短期性產能過剩,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推廣,鋰電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也將在下游環節得到較為充分的釋放。
“目前,要想實現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需要幾個條件”,資深汽車評論員賈新光在接受《中國投資》記者采訪時稱,電動汽車成熟車型的研制、商業模式的確定、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對消費者的宣傳都是制約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因素。
同時,在賈新光看來,目前一切都是在試驗階段,那么就暫時沒有必要考慮商業模式之爭,至于充電樁等配套設施的完善也不是目前阻礙電動車推廣的最大障礙,集中資金專注研發出成熟的車型才是當務之急。
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當前電動汽車要想發展,必須專注于技術研發,提高標準門檻,最終拿出較為成熟的車型。
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認為,加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應該在技術創新、加快推廣試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營造有利于產業發展環境這4方面下功夫。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發面臨著這樣的窘境:一方面單靠一家企業很難集中資金突破所有壁壘技術,而另一方面聯合技術研發又面臨區域利益保護的瓶頸。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級階段,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僅需要中央政府補貼,也需要地方政府補貼。當地政府更愿意把補貼補給當地汽車企業,而不是擇優補貼。對于購買當地企業汽車的消費者,政府出錢補貼,相當于左手換右手,而補貼購買其他地方車企的車則是把錢給了別人。這是當前地方政府的普遍心態”。業內人士介紹稱,對于當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面對的不僅僅是市場的狹小,同時還要面對市場的支離破碎。
“政府主導下跨行業跨學科,產學研合作聯合,比什么都重要。實際上電動汽車是跨界的行為,跨界的技術,需要跨界的行動,這個時候跨行業、跨學科,上下游相關產學研組合起來的合作,比什么都重要”。付于武在接受《中國投資》采訪時稱,所幸的是,目前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有了相應的行動。
在付于武看來,我們應該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的長期性、艱難性,同時保證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不能擱淺。另外,對新能源汽車的理解不能過于狹隘,一切有利于節能和環保的汽車都是未來發展和投資的方向。付于武表示,汽車發展的路線必須要適應市場,這就需要多元化、多樣化。雖然純電驅動是我們發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并不等于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就不是我們的技術路線。“如果它能節能,我們為什么不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