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及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與阿聯酋已達成初步協議,將允許后者自2025年起每年進口50萬顆英偉達(NVDA.O)最先進人工智能芯片。該協議不僅將推動阿聯酋建設國家級數據中心集群,更可能重塑全球AI算力分布版圖。

圖源:pixabay
協議核心條款與博弈焦點
- 芯片分配機制:協議要求每年10萬顆芯片(占總量的20%)定向供應阿聯酋科技控股集團G42,剩余芯片將分配給微軟(MSFT.O)、甲骨文(ORCL.N)等美國AI巨頭。消息人士稱,微軟等企業可能借此在阿聯酋建立區域數據中心。
- 對等建設條款:G42在阿聯酋建設的每個數據中心,需同步在美國建設鏡像設施。這一條款被視為美國平衡技術轉移風險的舉措。
- 技術代際爭議:協議中"最先進芯片"定義尚未明確,可能涉及英偉達Blackwell(較Hopper性能提升5倍)或即將發布的Rubin芯片(性能預期再提升3倍)。
- 美國戰略意圖:通過向阿聯酋開放芯片出口,既遏制中國獲取高端算力,又借G42(阿聯酋國家安全顧問謝赫·塔赫努恩實際控制)建立中東技術橋頭堡。
- 阿聯酋野心:借助協議突破拜登政府對中東AI發展的限制(此前規定使阿計算能力僅為美國1/4),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中東最大AI基礎設施集群。
- 全球格局變局:若協議落地,海灣地區將與中美形成AI算力"三極"格局。值得關注的是,特朗普本周訪問沙特期間,沙特已承諾向英偉達、AMD(AMD.O)及高通(QCOM.O)采購價值6000億美元芯片,中東地區正成為全球AI競賽新戰場。
協議背后的深層博弈
- 出口管制松動信號:協議表明拜登政府在AI芯片出口管制上出現策略調整,或為應對中國在AI領域的追趕壓力。
- 技術主權爭奪:阿聯酋通過G42(穆巴達拉基金、銀湖資本持股)實現芯片-算力-應用的閉環布局,其數據中心建設標準可能影響中東AI技術路線。
- 安全審查風險:協議仍面臨美國政府內部反對聲音,最終條款或加入更嚴格的技術使用限制條款。
行業影響前瞻
- 中東數據中心市場:協議可能催生價值超百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吸引云服務商及AI創業公司入駐。
- 全球芯片供應鏈:若阿聯酋實現芯片本地化生產(計劃2025年啟動),將打破英偉達等企業"設計-制造"一體化模式。
- 地緣技術聯盟:美阿協議可能引發其他海灣國家效仿,形成以美國技術為紐帶的中東AI產業聯盟。
目前,美國商務部、白宮及英偉達均未對協議置評。但據消息人士透露,協議最終版本可能增設"技術回傳條款",要求阿聯酋將部分AI研發成果共享至美國。這場涉及芯片、算力與地緣政治的博弈,正將全球AI競賽推向新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