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科技媒體tomshardware報道,受全球對先進芯片需求激增的推動,芯片代工巨頭臺積電正在瘋狂招聘。該公司人力資源高級副總裁Laura Ho(通過CNN)表示,臺積電成功地駕馭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行業趨勢,公司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員工人數從 7.7 萬人增加到 10 萬人。Ho表示,這種爆炸性增長不僅意味著需要改變招聘方式,還意味著需要調整工作文化,并找到一種新的方式來培訓大量涌入的新員工。尋找和培訓有才華的員工
臺積電曾以其針對新工程師的伙伴制度而聞名。新員工將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不僅學習理論知識,更能掌握實操技能。然而,隨著臺積電員工人數從 2020 年底的 5.6 萬人迅速增長到最新的 7.7 萬人,這種方式已經發生改變。為了適應這一變化,臺積電在臺中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培訓專用工廠,名為“新人培訓中心”。該中心擁有 20 臺用于教學目的的主機和 12 臺測量和輔助機器,可以提供接近實際操作的培訓,而不會對產品造成風險。這種新的培訓過程大約需要八周時間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臺積電建立新工廠或晶圓廠的傳統方式的另一個方面是,它如何用來自臺灣的成熟人才來培養新設施。由于難以雇用和留住最優秀的員工,播種將不得不以某種方式縮減規模,而不會消除它帶來的好處——目前,每個新晶圓廠都需要臺灣工程師在國內或國外工作。與此同時,世界已經意識到半導體的重要性,合格、經驗豐富的員工備受追捧——公司和國家都在爭奪這些人才。臺積電傳統建廠模式的另一個方面也需要改變,即過去依靠將臺灣地區資深員工派駐到新廠的方式快速啟動生產。隨著全球范圍內優秀人才的稀缺,這種“種子” 策略需要進行調整,既要發揮其作用,又要避免削弱本土人才的培養。
文化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臺積電正開始認真進行全球擴張。在美國鳳凰城、日本熊本和德國德累斯頓等地新建的大型晶圓廠除了需要大量經驗豐富的工人之外,還面臨著其他問題。臺積電管理層將不得不適應的最大的差異之一是迎合當地的工作文化。在自己的主場,臺積電可以要求員工有更高的奉獻精神,不僅需要工作的能力和努力,還需要不定期的加班和靈活性。日本熊本招募的員工可以習慣于類似的工作文化,但在美國和德國需要調整。例如,在亞利桑那州的臺積電工廠就曾出現過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摩擦。與此同時,臺灣地區一些立法者和其他企業主對臺積電的全球擴張表示擔憂,認為這會削弱臺灣地區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對此,Ho 表示一些事情不會改變,稱最前沿的技術絕對會從臺灣地區開始,盡管如此,她也承認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全球商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