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線以鈷代銅,摩爾定律還要延續下去
2017-05-18 22:42:18 n在當前針對高性能芯片的要求,希望不斷提效率,并且降低功耗,提升儲存空間的情況下,透過延續摩爾定律,將先進制程不斷的向下發展就成為不可逆的發展方向。而這也是目前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在當前推出 10 納米制程之后,陸續規劃在 2018 年及 2019 年陸續推出 7 納米及 5 納米先進制程的原因。
不過,隨著先進制程往個位數納米制程發展,則因為當前制程的銅材料導線會因為導電速率的不足,無法滿足個位數納米制程的需求,使得發展先進制程發展上碰上阻礙。因此,應用材料在 2014 年就開始研發以鈷來取代銅,成為未來先進制程中導線材料的可能。如今,在 17 日應用材料正式宣布,將在個位數納米制程節點上陸續導入鈷材料,使導線的導電性更佳和功耗更低,并且讓芯片體積得以更小,進一步推動摩爾定律得以延伸推進到 7 納米,甚至到 5 納米及 3 納米以下的先進制程中。
根據應用材料表示,在先進制程中,半導體金屬沉積制程進入 7 納米以下的節點時,要如何生產連結芯片中數十億個電晶體的導線電路就成為技術關鍵。因為同時要擴增芯片上電晶體的數量,而且還要建立系統整合芯片的封裝,因此必須縮小導線,并提升電晶體密度。只是,在縮小導線的過程中,導線截面積越小,導電體積也跟著減少,這就會使得電阻增加,使得導電性能下降。所以,要克服這種 “阻容遲滯” 的情況就必須透過新的技術,包括在阻障層、內襯層等微縮制程上,以及運用新材料來改善導電性的問題。
因此,為了解決芯片內導線的導電性問題,應用材料運用新的鈷以取代傳統銅材料,并運用先進的沉積制程技術,同時將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和原子層 3 種不同沉積制程技術,整合在同一設備平臺上。運用單一整合程序,制造出復雜的薄膜堆疊結構。用以確保元件效能更高、良率更佳,并維持客戶競爭力與推進技術藍圖的持續發展。
據了解,以鈷材料全面取代銅材料當作導線的技術,應用材料預計將可能在 7 納米制程中進行先期測試與學習過程,然后在 5 納米制程上進行全面性的導入。至于,材料的更換后,在機臺設備則可望沿用沿用當前的 Endura 平臺,透過進行技術及零件升級,即可進一步采用鈷材料來當作導線材料。
應用材料表示,未來若以鈷取代銅成為先進制程上的導線關鍵材料之后,預期因為導電性更佳,而且擁有功耗更低等的優點,將可大幅減小芯片體積,使芯片的效能更優越。如此也能進一步延續摩爾定律,使晶圓制造商如臺積電繼續發展個位數納米先進制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