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日本能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諾貝爾獎大國?
2016-10-07 21:21:24 n10月3日下午5點30分,最新揭曉的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教授,以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大隅良典也成為繼去年獲得該獎項的大村智之后第4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人。
迄今為止,日本已經有4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利根川進(1987年),山中伸彌(2012年),大村智(2015年)和今年的大隅良典。大隅也成為第22個獲得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日本人(包括兩位獲得美國國籍的日本人)。這一數字超過了英國、德國和俄羅斯,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諾貝爾獎大國。
日本醫學研究的發達,與研發經費的投入較高、積極向國外借鑒、研究內容的長期性和傳承性以及相對自由的研究環境等有關。
日本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為3.67%,排在世界的前幾位,政府和企業資助科研才使得一些研究能持續下去并獲獎。
二戰后,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舉全國之力投巨資進行科技創新。作為文部科學省外圍機構的“日本學術振興會”是負責制定具體科學研究項目的,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模的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占日本政府全部競爭性科研費的六成以上,是當前日本科研經費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五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研究人員能夠從大學、企業或國家獲得充足的研究經費,這是能夠安心進行研究的物質保障。
此外,日本科學研究十分注重傳承性。自然科學,尤其是基礎物理學,僅僅依靠嚴謹扎實的作風是很難做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的,優秀的指導老師,良好的團隊協作,一流的設備,都是很重要的。頂級科研項目是有傳承的,經常是諾獎老師帶出諾獎學生,一流實驗室出多個諾獎。而日本物理學科的11位獲獎者, 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說明了這個道理。
同時日本生物醫學研究也有一種傳承精神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即在一個方向會研究很多年,雖然在一定時間也會做一些調整,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例如,大隅良典曾于1974-1977年在洛克菲勒大學做博士后,繼承了那里的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傳統,那個地方一共出了4個細胞生物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人的學生包括大隅良典又在各自的國家和實驗室繼承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傳統,并獲得重大成果。
日本人努力學習西方,目前的醫學研究主要追蹤的是美國。198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其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在美國的實驗室中取得的。
利根川進
其他很多研究人員都有在美國學習進修的經歷,例如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和2001年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國大學進修。這種在世界上科學最發達國家學習和研究的經歷使得日本研究人員能了解和發現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動向,知道向什么方向探索。
另外,日本研究人員自由獨立研究也是研究領域不斷出成果的關鍵。日本的大學教授和研究所人員申報課題獲得一定份額的經費后,就不再進行公關和操心經費,可以數年如一日地進行扎扎實實的科學研究,不受外界的干擾。這些就是日本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能出成績的原因。
日本科學家的職業威望高、工資待遇豐厚也為他們全心致力于教學、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根據日本權威的“日本社會階層與社會移動”的1995年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187種職業中,大學教師的職業威望的得分為83.5,僅次于法官、律師的87.3分,位居第二位,遠遠高于大企業高級管理的73.3分、高級公務員的70.5 分以及演員的58.2分等等。
在經濟收入方面,日本厚生勞動省“工資布局根基統計查詢拜訪”成果顯示,2008年日本大學傳授的平均工資約為1122萬日元(約合90萬元人民幣),大大跨越了國度公事員的663萬日元。
當然,中國如今也越來越重視科技創新,不管是輿論還是實際上的經費支持都不弱。在這樣的支持下,中國未來是有能力誕生更多的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