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落戶成都的成芯
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或將于近日“轉手”。昨日記者獲悉,中芯國際或將轉讓其位于成都的成芯
半導體管理權,接手者為全球知名的
芯片制造商德州儀器。分析師稱,如果雙方成交,成芯
半導體將成為德州儀器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制造工廠。
成芯將被轉讓?
據路透社上周五報道,三位接近中芯國際的消息人士表示,計劃撤出其在成都代為管理經營的一座8英寸制造廠,而德州儀器有意接手。
據悉,此次中芯計劃“轉讓”的成芯
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于2005年落戶成都,其所有權歸成都工業(yè)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區(qū)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所有,而中芯只是擁有該公司的管理經營權。成芯成立時公布的投資規(guī)模為2.7億美元,其主要產品為8英寸的集成電路
芯片。
昨日,本報記者分別向當事各方求證此消息。中芯國際負責人表示“不予置評”,稱具體消息應向成都方面了解。而成都高新區(qū)投資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不能透露更多信息”。截至發(fā)稿前,本報記者尚未聯(lián)系上德州儀器負責人。
然而,記者分別從接近中芯國際、德州儀器的多名人士處獲悉,雙方確實在接洽中,消息可靠。
著名咨詢機構Gartner
半導體行業(yè)分析師徐永評價,雖然消息未經官方證實,但對交易各方而言,如果交易成功將會是普遍利好。因為,對成芯而言,換一個實力更強的“代管者”并非壞事;對中芯而言,雖然此消息暴露其近期的“困境”,但長遠來看有助于該公司扭虧為盈;而德州儀器也將由此獲得其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工廠。
中芯“調頭”為扭虧?
業(yè)界認為,此次中芯“轉讓”成都工廠能否實現(xiàn),還取決于當地政府的態(tài)度,畢竟,中芯只擁有對成芯的“代管”權。據了解,這種與地方政府合作“代管”的特殊經營模式,是在中芯國際創(chuàng)辦者兼前任CEO張汝京在任期間風行起來的。除在成都設立8 英寸廠以外,中芯當時還在武漢也計劃設立一家12英寸廠。
通過與政府合作代管的模式,使中芯在過去幾年中快速圈地,成為中國最大、全球第四大
芯片代工廠。據悉,根據中芯與地方政府所簽的協(xié)議,在其代為經營管理幾年后將會回購對工廠的所有權。但因財務狀況不佳,一直未啟動回購的計劃。
中芯財報顯示,由于高額設備折舊及行業(yè)周期波動,該公司已連續(xù)14季度虧損。
去年11月份,張汝京下臺后,新CEO王寧國啟動了裁員、海外籌資、轉讓資產等一系列扭虧動作。業(yè)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轉讓成芯的代管權,正是中芯的扭虧措施之一。
德儀生產進軍內地?
分析師徐永還表示,中芯此次轉讓成都工廠如果實現(xiàn),對業(yè)內整體影響不會太大,但標志性意義在于,成芯有望成為德州儀器在中國內地擁有的第一家工廠。此前,該
芯片巨頭在國內僅設有銷售和設計機構。
根據Gartner的分析報告,未來10年美國
半導體行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將減少一半,而相應地,中國內地的從業(yè)人員將至少增長一倍。德州儀器若能成功接盤成芯,將可被視為
半導體產業(yè)轉移的標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