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信巨頭到中國 “全能型” AI 領軍者:華為的再次崛起之路
2025-07-21 13:38:48 EETOP盡管遭受美國多年貿易限制的打擊,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已悄然重新崛起,并成為中國在整個人工智能領域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之一。
“過去十年間,由于面臨種種外部壓力,華為被迫調整并拓展其核心業務重心,” 咨詢公司 DGA - 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的合伙人兼中國區高級副總裁保羅?特里奧洛表示。
在業務拓展過程中,華為的涉足領域極為廣泛,從智能汽車、操作系統,到人工智能熱潮所需的先進半導體、數據中心、芯片以及大型語言模型等,均有布局。
特里奧洛稱:“沒有哪家科技公司能夠在如此眾多且復雜度高、準入門檻高的領域都具備競爭力。”
今年,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愈發直言不諱地將華為稱為 “全球最令人生畏的科技公司之一”。他還警告說,如果美國政府繼續限制美國芯片企業向中國出口產品,華為將取代英偉達在中國的地位。
上周,英偉達的市值突破 4 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尖端處理器以及相關的 “CUDA” 計算系統仍是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和應用程序的行業標準。
但英偉達的這一優勢壁壘可能正在縮小,因為華為已經證明,自己不僅能涉足所有領域,而且還能做得很好。盡管挑戰英偉達等美國人工智能巨頭并非易事,但華為的發展歷程表明,絕不能小覷它的實力。
如今,華為在全球 170 多個市場擁有超過 20.8 萬名員工,但其出身卻十分不起眼。1987 年,雄心勃勃的企業家任正非在深圳的一間公寓里創立了華為,最初只是一家小型電話交換機分銷商。
在成長為電信企業的過程中,華為先是在非洲、中東、俄羅斯和南美等欠發達市場站穩腳跟,隨后才逐步拓展到歐洲等地。
但華為的成功也引發了中國以外各國政府的日益關注,尤其是美國,美國頻繁指責華為的技術存在國家安全威脅。而這家中國公司則否認存在此類風險。
2019 年,華為被列入美國貿易黑名單,美國企業被禁止與其開展業務,這使華為的業務遭受重大挫折。
隨著制裁的影響逐漸顯現,華為的消費者業務 —— 曾是公司收入最高的業務 —— 在 2021 年降至約 340 億美元,較前一年減半。
盡管 2020 年美國出臺了額外限制措施,切斷了華為與芯片制造商臺積電的聯系,但華為仍成功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取得突破,并繼續推進相關業務。一年前,華為正式推出了昇騰 910 人工智能處理芯片,作為其構建 “全棧全場景人工智能產品組合” 并成為人工智能算力提供商戰略的一部分。
在消費者業務板塊銷售額連續一年下滑后,2023 年,隨著一款被分析師認為搭載了中國產先進芯片的智能手機發布,該業務單元開始好轉。
今年 4 月,華為推出了 “AI CloudMatrix 384” 系統,該系統在數據中心內將 384 顆昇騰 910C 芯片集群相連。分析師表示,在某些指標上,CloudMatrix 的性能優于英偉達的 GB200 NVL72 系統。
華為不僅僅是在追趕,“它正在重新定義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運作方式,”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分析師在本月關于 CloudMatrix 的一份報告中表示。
與此同時,華為還開發了自己的 “CANN” 軟件系統,作為英偉達 CUDA 的替代方案。
弗雷斯特的報告稱:“贏得人工智能競賽不僅僅是擁有更快的芯片。它還包括提供開發者構建和部署大規模模型所需的工具。” 不過,報告作者也指出,華為的產品與其他常用工具的集成度還不夠高,因此開發者難以快速從英偉達轉向華為。
華為一直在其不斷增長的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組合中部署昇騰人工智能芯片和 AI CloudMatrix 384,這些數據中心由其云計算部門華為云運營。華為云成立于 2017 年,旨在與亞馬遜網絡服務、甲骨文等公司競爭。
反過來,這些數據中心也為華為盤古系列人工智能模型提供了訓練能力和計算力。
與 OpenAI 的 GPT-4 或谷歌的 Gemini Ultra 1.0 等其他通用人工智能模型不同,華為的盤古模型旨在為醫療、金融、政府、工業和汽車等更多特定行業應用提供支持。華為上月表示,過去一年,盤古模型已在 20 多個行業得到應用。
華為油氣與礦業業務部門(該部門提供數字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助力這些行業轉型)的營銷副總裁杰克?陳告表示,推出此類人工智能應用通常需要華為的技術人員在項目現場工作數月,即便是在偏遠的煤礦也是如此。
而且這并非只局限于中國。陳表示,這項技術 “可以在中亞、拉丁美洲、非洲和亞太地區大規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