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一輛“成精的自行車”網絡爆紅,“類腦芯片”正向人腦逼近!
2019-09-06 09:22:05 北晚新視覺網
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你已經是一輛成熟的自行車了,要懂得自己駕駛。”“別人遛狗,我溜自行車”“你是真正的‘自行’車了”。不過也有網友不解地問:“我就是因為沒錢才買的自行車,它現在成了無人駕駛,我還買得起嗎?”“網紅自行車”的運行原理是怎樣的?這項新技術的出現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得知這輛“網紅自行車”就是誕生于該系類腦計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所帶領的團隊。針對網友的疑問,記者詢問后得知,這輛自行車只是一個演示平臺,施路平團隊瞄準的,是類腦芯片的研發。
“這輛自行車看起來雖然很小,但它具備語音識別、目標探測追蹤的功能,實際上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小型類腦計算平臺。”而這個平臺,依托的是新型人工智能芯片——第二代“天機芯”,裝上“天機芯”的自行車,就像擁有了“大腦”一樣。現階段,發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方法:一是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盡量模擬人類大腦;另一種是以計算機科學為導向,二者各有優缺點。比如 AlphaGo,它能夠戰勝頂級棋手,卻沒法做閱讀理解題。而“天機芯”的突破就在于融合了人類大腦的思考能力和計算機的計算能力,目標就是要逐步實現人腦的功能。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清華大學就瞄準了未來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布局類腦研究。在科研人員看來,他們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學科分布問題,“多學科深度融合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為此,清華大學特意組建了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將腦科學、計算機、微電子、電子、精儀、自動化、材料等學科的專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攻克這一難題。
第一代“天機芯”誕生于2015年,第二代“天機芯”誕生于2017年。相比第一代,第二代“天機芯”速度更快、靈活性和擴展性更好,基于這一研究成果的論文8月1日登上了《自然》雜志的封面,實現了中國在芯片和人工智能兩大領域《自然》論文零的突破。
從躲避路障到識別人的指令,“網紅自行車”的每一點小小的進步,都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每一個環節和步驟都要進行近萬次數據和信息的采集。別看它只有人的指甲大小,卻涵蓋了信息、生物、物理、數學、材料、微電子、醫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但施路平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看來,第二代“天機芯”只是非常初步的研究,未來還將會有第三代“天機芯”。第二代芯片擁有4萬個神經元、1000萬個突觸,而人腦有870億個神經元,要想讓芯片達到人腦的效果,它的突觸還要增大1千到1萬倍,已實現擁有百萬級神經元的目標。只有這樣,“天機芯”才能逐漸向人腦逼近,才能給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無限可能。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