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可穿戴設備發展迅猛,智能手環、智能手表、虛擬現實等領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但是目前的可穿戴市場亂象叢生,還沒有統一的一個標準,到底什么是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的定義是什么?這些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2016年是可穿戴集中爆發的一年,加快可穿戴設備標準化的建設同樣刻不容緩。
近日,智能硬件標準體系框架及可穿戴設備標準化需求研討會暨三項國家標準啟動會在京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孫文龍處長、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侯建仁處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二部劉大山副處長,以及來自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阿里巴巴、清華大學、京東方、Intel、萊茵、微軟等政產學研的40余位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吳東亞副主任主持。
孫文龍表示,智能化是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一個可穿戴產品也是一個可移動計算平臺,未來發展空間無限。目前,在人機交互、設備互連等領域已有一定的標準化基礎,《可穿戴產品分類與標識》等三項標準是一個起點、一個原點,希望各位專家將其作為一項事業,做好相關工作。信軟司也將一如既往支持可穿戴產品領域標準化工作。
侯建仁認為,在政策層面,今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明確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思路已從傳統的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向調整增強供給側轉變,產業界應積極引導新消費,加快培育新供給新動力;在產業層面,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新常態下,計算機、智能手機等經歷過高速發展并已大量普及的產品今年紛紛呈現負增長,出現產能過剩。在這種形勢下,積極推動以創新驅動的智能硬件產業發展符合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引導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真正滿足人們潛在的、長遠的新消費需求。目前已開展的智能硬件標準體系框架的研究工作,對于引導尚處于培育期的智能硬件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匯聚各方智慧、博采眾長,加強知識產權研究和國際合作,推動標準的國際化。可穿戴設備作為智能硬件的重要部分,應打好基礎,從標準的角度,在數據、接口、協議等方面達成共識,做好互連互通、數據共享等工作。希望業界能給予標準化工作更多的支持,為產業發展在標準制高點上提供更多的機遇。
劉大山分析認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硬件作為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在《國務院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國發辦[2015]66號)中明確提出,“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數字媒體等市場前景廣闊的新興消費品發展。”可穿戴設備形式多樣,如何讓產業有序發展,標準化的需求迫切。當前,ISO、IEC、ITU都已開展相關研究,國內工作剛剛起步。
劉大山對未來標準化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創新機制,發揮優勢,將政策和形勢貫穿到標準體系建設和機制建設中;二是各相關標準委會要搭好平臺,打好基礎,充分調動產學研各方力量,應用先行,加強基礎性研究;三是立足國內,放眼國際,積極跟蹤國際標準化趨勢,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積累國際標準化經驗,為企業走出去贏得發展空間。
會上,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Intel、萊茵、阿里巴巴、京東方等企業的專家分享了智能硬件,尤其是可穿戴設備技術、服務等的經驗,重點研究討論了智能硬件標準體系框架以及目前產業、市場和應用中的熱點產品可穿戴設備的標準體系和未來工作規劃,全面拉開了智能硬件標準體系框架研究以及可穿戴設備標準化工作的序幕,為我國智能硬件標準體系研究,特別是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