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儀表盤帶你看透可穿戴技術市場
2015-07-15 20:19:49 未知可穿戴技術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點。在市場劃分愈加細致、相關企業和產品層出不窮的背景下,人們希望能有一個工具,可以以簡單直觀的形式將其進行概述。在這個訴求下,nuviun就制作了一張可輕松看透可穿戴技術市場的儀表盤。
下文的可穿戴技術市場儀表盤數據來自Crowdflower開發的可穿戴設備技術(WT)數據庫,該數據庫收集來自谷歌和亞馬遜的可用WT產品數據,數據時間為2015年1月。儀表盤對WT產品的價格、種類、生產國以及設備穿戴部位等進行了概述。
美國稱霸可穿戴技術市場,其品牌Garmin和Polar有著最廣泛的產品類型。點擊圖中Garmin的版塊,我們可以看到該公司生產的三種類型WT產品(手腕、頭部和胸部)。其次是日本,它擁有Casio、Sony和Omron等一系列極具競爭力的WT品牌。
大部分的可穿戴技術將產品配戴在腰部、胸部和手腕(沒有頭部)。大多數小工具售價低于100美元,但在2015年1月,Polar RS800CX GPS Heart Rate Monitor則賣到了近500美元的高價。(下文中我們給出了價格更便宜的同類產品。)
隨著Apple Watch的面市,許多小型的可穿戴技術品牌可能會開始掙扎在生存線上。這個新的競爭對手財大氣粗,來勢洶洶,它的設備還能連接到普及率極高的iPhone和iPad,這是現在的大多數其他品牌所不能比擬的。品牌競爭將很可能不是一場價格戰,而是在UX / UI上的競爭。連接性、設計性和準確性將最終為可穿戴技術領域提供競爭優勢。
消費者什么時候才能購買到全功能的可穿戴技術設備?
可穿戴技術制造商都在針對特定市場開發他們的產品。但是,這種多功能合一的設備是否仍有實現的可能?
換句話說,在未來,消費者是還得攜帶好些個連接著身體各個部位的可穿戴設備,還是只用配戴一個全功能設備足矣?縱觀市場,目前各家WT生產廠商仍在消費者 “更簡單”“更透明化”的產品訴求上左右掙扎。
未來:哪些品牌將主導市場?
卡西歐或Garmin等公司創造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的可穿戴技術產品。即使是同一種產品,如手表,不同品牌也有著它們各自不同的版本。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消費可穿戴電子產品市場,這種以品種占領市場的同質競爭和Apple的“一機打天下”策略,誰將更成功,我們尚不清楚。隨著Apple Watch的橫空出世,可以預見,市場將會出現一批有競爭力的同類替代品(如三星,索尼等的產品)。
至于這一波新產品將如何影響醫療,我們仍需要進行進一步評估。在目前的數據庫中,醫療穿戴技術僅有43項,存在感還相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