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評論:可穿戴設備還在拓荒階段
2015-05-23 10:32:11 新浪財經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現在,蘋果(132.54, 1.15, 0.88%)的智能手表進入了主流消費市場,正標志著佩戴科技產品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不是嗎?
別說,還真不間的。現在還是太早,蘋果(AAPL)和其他公司的佩戴計算設備其實還都面對著太多的嚴峻挑戰。
比如說,本周在舊金山召開的佩戴世界大會上,一位企業高管就指出,“佩戴”這個概念本身就存在問題。
“我絕不會給自己的產品貼上‘佩戴’的標簽。”說這話的是Skully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維勒(Marcus Weller),他的公司是一家“智能”摩托車頭盔開發商。維勒強調,無論是自己公司的產品,還是手表或者首飾之類,“佩戴”本身就是個多余的形容。“真 正精明的賣家只會告訴你他們產品的功能。”關于功能的細致描述對消費者顯然會更有吸引力。
此外,這些產品大多數都是由硬件初創公司在開發,因為“硬件”這個身份劃定的緣故,他們極少能夠得到風險投資業界的關注,更不必說資金了。在科 技投資領域,軟件才是公認的王道。根據普華永道Money Tree Report發布的最新數據,2015年第一季度當中,風險投資交易中近一半都指向了軟件行業。普華永道指出,在總計56億美元的風險投資當中,軟件占據 了總金額的36%,交易總筆數的46%,而名列它之后的,則是生物技術。
合約產品設計和制造公司Jabil Circuit Inc。(JBL)的國防和航天業務總裁戈貝克(Scott Gebicke)干脆說:“風險投資資本家們已經忘記了怎么去投資硬件。”
風險投資人之所以對佩戴設備和相關硬件公司敬而遠之,一是因為制造成本,一是因為投資對象很難證明產品能夠獲得巨大的銷售量。軟件就沒有這樣的 問題。于是乎,許多新的硬件企業,尤其是各種離奇古怪的佩戴設備的開發商,紛紛轉向了眾籌,在這種模式之下,投資者往往是在產品制造之前預付費用。
比如,Skully最初的資金就是通過一次成功的Indiegogo眾籌獲得的,他們去年為其內置傳感器、處理器、后方攝像頭和全球定位系統的 頭盔籌措了近250萬美元資金,遠遠超過了25萬美元的預定目標。今年2月,Skully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當中包括英特爾(33.45, -0.10, -0.30%)(INTC)的風險投資部門Intel Capital。
不過,Skully要真正走到能夠生產他們的智能頭盔的那一天,還需要走很長的路。在另外一次小組會時,斯諾德格拉斯(Redg Snodgrass)強調:“風險投資已經被教會了說不。”斯諾德格拉斯是研討會主持方Wearable World Inc。的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他的公司2月間收購了科技博客ReadWrite。
戈貝克同時也負責Jabil的新興市場業務,他說,許多企業家在整個產品設計過程當中其實根本就沒有考慮過大規模生產的問題。他說,他看到過不少年輕的企業家拿給別人看的都是用膠帶捆綁在一起的塑料模型,自己根本不知道設計方案是否適合大規模制造。
此外,佩戴產品市場常常都會被人視為一個令人厭煩的所在,這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谷歌(540.11, -2.40, -0.44%)(GOOG)眼鏡等早期產品留下的影響。Emotiv位于舊金山,開發通過腦電掃描來研究大腦的系統,他們的設備配備了傳感器和無線連接功 能,置于受檢測者頭部,檢查執行特定任務時的大腦活動情況。2013年,該公司在Kickstarter籌集了160萬美元資金,想要制造一種更適合消費 者的產品,叫做Insight,主要功能是健腦和監控認知健康情況。
Emotiv計劃在5月底之前將作為報答的Insight派發給Kickstarter的支持者們。他們已經進入了全速生產狀態,計劃于今年秋季正式將產品推向大眾市場。
多倫多還有一家叫做InteraXon,制造一款簡單的大腦傳感頭帶,叫做Muse。他們的產品被描述為一種腦健康工具,可以用于冥想和減壓。 2012年晚些時候,他們成功地在IndieGogo為自己的頭帶產品籌措到了30萬美元資金,產品去年8月開始出貨,迄今為止售出了1萬5000條以 上。
可是,那些比手表更大的設備,或者旁人產生抵觸心理的頭部設備的開發者,那些年輕的公司都必須面對產品怪異的外形可能帶來的影響,更不必說嚇跑 主流消費者的潛在可能。比如前面說到的谷歌[微博]眼鏡,就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在真正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之前,這些產品首先必須解決隱私權規范的問題。
總之,正如Emotiv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譚黎所說:“我們都是非常,非常早期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