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日本準時下班、三星每周只休一天,臺、日、韓三地職場,哪個最“地獄” ?
2024-05-04 14:27:26 遠見雜志(臺)臺積電的日本熊本廠 2 月風光開幕,近期有日本媒體報道臺積電工程師在當地的工作狀況,發現日本工程師只要下班時間一到,都會準時回家,打破過去對日本人「工作狂」的印象;反之,鄰近的韓國三星集團,近期則因為業績不如預期,要求高級主管周六也要上班。同樣都是半導體業,卻呈現兩樣情。另外,臺北市首推“離線權”,員工下了班可以不用查看LINE(即時通訊軟件)。究竟,臺灣地區、日本、韓國三地的職場,哪一個最“地獄”?
「日本殘酷的職場文化,已造成許多過勞死案例,員工開始思考如何讓工作和生活保持平衡,」一篇探討日本職場的《BBC》報道,一開頭就這么說。
臺積電熊本廠的日本工程師,已不是單一個案,愈來愈多日本人意識到,與其追求華而不實的名利,福利和生活品質才是他們最重視的。
在日本出生長大,在東京生活和工作長達18年的《Japonica》總編輯田村裕子,去年就在《CNBC》上分享她的看法。
田村提到,長期以來,日本就以「無情的工作文化」而聞名,在新冠疫情發生前,許多人都相信: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不斷加班、與同事們應酬、在辦公室待到老板回家。
但最近,升遷似乎對員工沒什么吸引力了。
2023年的一項調查中發現,在1,000多名日本上班族中,有近八成表示不想當經理,而另一項針對100名20多歲的年輕族群調查發現,比起公司名聲或是個人職涯發展,「福利」和「生活品質」才是他們在工作中最重視的。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這就是為什么我拒絕了一次的升遷后,會感到如此快樂,」田村說。
她說,與許多美國公司不同,在薪資和加薪方面,大多數日本公司都實施「年功制」(年功序列工資制是日本企業的傳統工資制度;是一種簡單而傳統的工資制度,其主要內涵是員工的基本工資隨員工本人的年齡和企業工齡的增長),無論工作多努力,通常都要等到40多歲才能升上經理。
此外,業務表現也往往歸功于團隊而非個人,上司要為部屬的每一個錯誤負責,還要展現出無私的領導力,但這往往會影響到上司的個人生活。
▲ 比起公司名聲或是個人職涯發展,「福利」和「生活品質」才是日本上班族在工作中最重視的。(Source:pixabay)
田村舉自己一位40多歲的朋友為例,他曾在日本汽車廠工作,當時不顧公司高層的巨大壓力,拒絕一次升遷的機會,最后,他決定把自己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而不是傳統的職涯發展。
田村也說,自己對「成功」的定義已更加多元,身為一名作家和編輯,她認為,與自己的工作相比,家人健康和內心平靜才是最重要的事,「這才是邁向幸福未來和建立目標感的第一步!」
除了工作態度的轉變,日本政府也做了不少努力。
根據《BBC》報道,2018年通過的《工作方式改革法案》中,將過長的工時減少,增加工作彈性,并要求員工10天未使用的假期,至少要有5天要拿來休息。
厚生勞動省生活協調處處長織田進指出,目標是希望能在兩年后,提高員工的休假率,民眾已經意識到,休假對員工的身心恢復非常重要。
隔一個海的韓國,民眾也開始意識到生活質量的重要性,政府和財團卻有不同聲音。
《衛報》報道,在首爾一家藥廠工作的李相赫指出,由于工作時間過長,生活質量和健康每況愈下,也沒有余力去處理人際關系。
除此之外,由于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他也有背痛的問題,還會變得焦慮不安、昏昏欲睡,「在幾次與朋友的聚會中,我甚至無法享受當下,因為我滿腦子都是工作,我覺得我才是問題的所在。 」
最后,李相赫選擇辭職,逃離一切。
李相赫的案例正代表了韓國年輕人已經開始反抗僵化的職場文化,由Z世代和千禧世代組成的「MZ世代」就是一個世代觀念轉變的核心。
但韓國政府有不同的考慮。
為了應對勞動力市場的挑戰,韓國政府2023年3月提議修改工時制度,允許員工每周工作可以長達69小時,有保守派人士更直言,如有必要,可以到120小時。
這樣提案的目的是,可以讓女性累積更多加班時數,來藉此換取休假,解決家庭和照顧責任的問題。
但這引發年輕人、工會和反對黨的強烈反彈,迫使韓國政府重新考慮決策,反對黨共同民主黨更開嗆總統尹錫悅簡直無恥,韓國正邁向勞工地獄之路。
尹錫悅的新聞秘書金恩惠對此承諾,未來會多聽取勞工意見,尤其是MZ世代的聲音,然而,替代政策尚未推出,民眾就擔心69工時的提案會以其他方式包裝卷土重來。
《衛報》指出,韓國是工業化國家中工時最長的國家之一,外界認為這是高度經濟成長下的問題,在過去歷史中,人們也會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直到退休,因為這會有一定的工作保障和收入。
「我父母曾經相信,這樣子是為了國家和家庭自我犧牲,他們要我忍耐,未來才會有更多發展機會,」從藥師辭職的李相赫說:「但當我做出離開的決定后,父母反而支持我,為了生活這是一個勇敢的決定。 」
年輕人對長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愈來愈感到焦慮,尤其是在生活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
韓國就業資訊門戶網站JobKorea一項調查顯示,55%的MZ世代員工無意尋求管理職位,47%的人表示他們正準備跳槽到另一家公司。
韓國勞動部2023年6月,針對MZ世代的一項調查也發現,近一半的人不會接受要求他們工作時間超過自己意愿的工作,即使可獲得額外工時的補償也一樣。
不過,在韓國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三星集團,卻帶頭做了延長工時的示范。
根據《韓國經濟日報》報道,由于2023的業績不如預期,加上韓圜貶值和油價上漲等大環境因素影響,三星計劃讓高級主管每周工作六天,讓他們有危機感,但一般員工目前還不適用。
《韓國脈動新聞》提到,目前,三星集團內部沒有任何為高管設立的差勤管理系統,這意味著周末的工作量將仍是「責任制」。
這種注入危機感的加班,是否會提振三星業務表現,還有待觀察,但三星這項政策,顯然會讓韓國MZ世代不以為然。
而工時超越日本的臺灣地區,除了《勞動基準法》的基本規定,又拿出什么新政策?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居家工作的熱潮,讓工作和生活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
臺北市勞動局首開先例,訂定「臺北市事業單位實施居家工作勞動條件保障指導原則」14項條文,來維護居家工作者的權益,重點包括建立工時回報機制、尊重勞工離線權益和設置申訴處理機制等。
條文中的「離線權」(right to disconnect),可說是一大重點。
根據臺北市勞動局官網指出,雇主應尊重員工休假或非約定工作時間的合理「離線權」,也就是雇主不能在下班后,以電子郵件、通訊軟件或短消息的方式,打擾員工,以恢復他們的勞動力和維護生活品質。
如雇主有緊急突發事務,要讓員工在下班時立即處理,應依勞動基準法第32條第4項或第40條規定辦理通報核備程序,并與員工約定合理的工作時間,事后也要讓員工補休。
如果員工不讀,雇主也不能對員工的勞動條件、職務或職場晉升進行處罰,還是任何不利的對待。
「離線權」只是一個開始,臺灣地區的勞權要愈來愈進步,除了勞工的意識覺醒,更需要當地管理部門、企業雙方的努力。
來源:遠見雜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