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被禁事件啟發:我們如何做出能卡別人脖子的軟件?
2020-06-21 11:20:16 包云崗微博正文:
Matlab網站上有一篇Moler教授自己在2018年寫的Matlab簡史。他在開頭就寫道,在1971年和1975年他所在團隊向NSF申請了兩個項目,目標是“探索開發高質量數學軟件的方法、成本和資源”。他自己也認為,某種程度上這兩個項目是失敗的,因為他們沒有發表出一篇論文,他們只是開發出了兩個軟件:一個是EISPACK,另一個是LINPACK。而且這兩個軟件也談不上多大的學術創新,因為EISPACK就是把1965-1970年發表論文中用Algo60寫的算法翻譯為Fortran,而LINPACK則是直接用Fortran重寫一遍。
二、把東西用起來,而不是做完就扔了
Matlab是Coler教授想把EISPACK和LINPACK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的產物。如果Moler教授不是用心去做教學,不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線性代數與數值分析,更容易地使用EISPACK和LINPACK這兩個軟件,那么他就不會有動機自己動手去寫一個Matlab小工具來把這兩個軟件接口封裝起來,從而方便學生使用。
堅持圍繞一件事做,幾十年后的累積效應是驚人了。中國今天被卡脖子的東西,幾乎都是別人積累了20年以上的東西。從第一版Matlab算起到現在已經有40年,1980年代初的第一代EDA軟件到現在也有快40年,Intel在1970年左右第一代微處理器到現在已經有50年。臺積電1987年成立到現在也是積累了30多年。其實在學術界也有很多有影響力的工作也是積累很多年的產物,我們可以看一下ACM System Software Award( O網頁鏈接),獲獎的軟件基本上都是持續積累了幾十年,比如LLVM持續優化了17年、Eclipse優化了19年、Wireshark優化了22年、Coq優化了31年,GCC則有33年。
再仔細剖析一下Matlab以及對應的公司MathWorks,可以說是持久戰的典范。MathWorks在1984年成立,只有1名員工。第一筆收入是1985年賣給了MIT10個Matlab版權,收入500美元。MathWorks公司早期很不起眼,有個玩笑稱它前7年員工數每一年翻一番,1984年1個員工,1985年2個員工,1986年4個員工,直到7年后的1991年也才只有128個員工。和今天很多初創公司相比,這個成長速度就像是蝸牛了。但是他們力出一孔,圍繞著Matlab不斷增加功能,使Matlab成為一個行業領先的工具軟件。1997年,MathWorks的營業額達到了5000萬美元,380名員工。如今2019年MathWorks公司營業額是10億美元,3000多員工,全球有400多萬用戶。雖然從營業額看并不大,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學習這種模式——不斷積累。把一項技術做到極致,成為某個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1)把東西做出來,而不是追求把論文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