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之所以成為今天偉大的公司,成功關鍵就在于人,兩年前,
臺積電為了 10 納米這非贏不可的一役,而從 24 小時不間斷生產,再升級提升為 24 小時不間斷研發,因而祭出了夜鷹計劃……
一位在
臺積電工作十多年的研發小主管,先前帶領一個小團隊做先進制程。他認為,
臺積電勝出的關鍵,不在于“夜鷹計劃”,而是文化。以下即為他的自述:
臺積電之所以快要追上
英特爾,主要在于我們的文化。
臺積電兩年前為了研發 10 納米制程,開始廣招“夜鷹”,也就是連 R&D(研發部門)都要三班制的意思。
這也是
臺積電的強項,
臺積電的競爭力是靠這種很強大的人力和時間的投資拚出來的,現在是把強項再放大,就是用比人家多做 1.5 倍、2 倍的時間來追趕。
以前每個員工尤其是 R&D,超時工作情況很嚴重,幾年前,董事長喊出一周工時 50 小時的目標,而 R&D 的工作形態很難達到目標,所以夜鷹計劃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 R&D 的工時合理化和制度化,但主要還是為了要讓 R&D 的部分工作能延續得更順暢。例如一個人今天已經工作十幾小時,很累了,但實驗就是還沒跑完,怎么辦?所以希望將部分工作交接給大夜班,透過接力來完成工作。
但坦白說,R&D 的工作就是很難交接,運作了一年多,有改善,還是很難解決 R&D 加班情況,因為研發有不同思路、不同邏輯,會設計不同實驗,接力的人怎么知道你白天怎么做這些實驗?在想什么?是有幫助,但幫助很有限。
而且晚上又沒有其他團隊能溝通,所以夜鷹都盡量以守成、維持現狀為主,研發實驗的設計、和制程人員開會溝通等,都只能在白天進行,白天的 R&D 還是重點。
我前陣子遇到一個在
英特爾上班的美國人,看著
臺積電的生意愈來愈好,他就問我,“你覺得
臺積電和我們最大的差別是什么?”我開玩笑說,“你們睡覺睡太多了。”這當然是玩笑話,
臺積電的成功有很多因素,但主要還是文化。
一樣在高壓的產業,
英特爾是在相對放松的環境中做高壓的工作;但在臺灣的
臺積電,是在很高壓的環境做高壓的工作,不太可能像
英特爾,工程師可以拿著電腦在咖啡廳或在戶外工作。現在好一點的是設計了遠端監控的系統,可以在家用筆電工作。
但是
臺積電的工作環境設計得相當封閉,轉的速度又很快,所以感覺壓力又更大。壓力主要又來自公司階層太多,有時如果是部門經理去和副總開會,副總看完報告認為要補一個資料,部門經理會想,可能還缺什么才導致資料不足,往下交代經理,經理再交代副理……到后來一名小小工程師就臨時要準備好多數字,一句話明天要交,這是很大的壓力來源。
所以夜鷹的工作,有很多也是白天會議開完后交辦的工作。
我在
臺積電待了十多年,不久前離開,現在從外面看,會覺得整個
臺積電做的事真的很有價值;但過去在
臺積電里,雖然覺得
臺積電是非常好的公司,制造和執行力很好,但只感覺都是人力堆出來的。
許多年輕人進來沒多久,感覺不太到做事的價值,卻要做這么長工時,花這么多精力。因為公司人太多了,每個人的工作都被細分到只做一個螺絲釘的某一個部分,真正看到價值的,也許要到副總或某個職位以上,即使是 program(計劃)的頭,也只知道自己的 program,如果是對業界新聞有興趣去關注涉獵的人,可能有點感覺自己在做有價值的事,但大部分人連睡覺都沒時間了,哪有空想這么多。員工有時會覺得自己只是在做一個很賣勞力的工作。
臺積電是以董事長為中心,所有人向著這個中心,很少太政治性的問題,也就比較少團隊間的互斗,我想這也是梁孟松(
臺積電研發處前資深處長,后因跳槽三星電子,而被
臺積電控告侵權)會離開的原因。我曾在他底下進行一個計劃,就我了解,他的 personality(個性)很強,喜歡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但競爭的下場就是一個人脫穎而出后,另外的人就會退出。
臺積電不喜歡用這么強烈的方式競爭,也許是亞洲人的關系,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成長。
還有,
臺積電人對一件事深入了解的程度,絕對比競爭者都強。例如你給老板一杯水,他問你顏色為什么黃黃的,你回答也許沾到茶葉,有人問到這里就結束了;但
臺積電的主管一定會一直問,哪里來的茶葉?為什么會沾到?在什么流程沾到的?我們怎么改善等,我們很習慣用這樣的模式研究一個問題。
這就是文化,你的老板會這樣 review(復審)你,你就會這樣 review 底下的人,當然對供應商也是,供應商恨死我們了。我很多同學在
臺積電的供應商企業里,都覺得
臺積電的要求很嚴格,有一點在壓榨供應商。
但只要
臺積電這樣的文化一直在,就有機會一直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