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盤點十大科學謬誤 一些理論曾讓人相信許久
2016-07-31 21:42:49 n德媒稱,如今人們對科學的信任勝過一切,然而歷史證明,許多理論可能是極不正確的。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wǎng)站7月24日報道稱,盡管如此,其中一些理論仍然讓人們相信了很久。在這里介紹10個著名的例子。
1.“火神星”的存在
19 世紀,這顆此前從未被發(fā)現(xiàn)的行星引起科學界的轟動。1859年,法國天文學家奧本·勒維耶聲稱發(fā)現(xiàn)了它。根據(jù)他的計算,這顆行星位于水星的軌道以內(nèi),距離 太陽非常近。勒維耶在1846年發(fā)現(xiàn)海王星時起到了關鍵作用。他關于“火神星”的論斷建立在與發(fā)現(xiàn)海王星相同的方法上。于是許多天文學家就依照這種方式探 尋尚未發(fā)現(xiàn)的行星。但是,人們從未找到“火神星”。
“火神星”假設是基于水星莫名其妙的路徑偏差,這與牛頓天體力學不一致。直到愛因斯坦推出廣義相對論,這種效果才得到解釋。
2.自然生成
生 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流行數(shù)個世紀的理論認為是自然生成,即生物可在任何時間從無生命的環(huán)境中隨時生成。所以學者們相信,在熱量和空氣的作用下,在水里和 土壤里會不斷形成諸如貝殼、水母甚至鰻魚之類的生物。古代科學家認為,虱子來自汗水,蛆從腐爛的肉中產(chǎn)生。這些聽起來相當荒謬的理論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
這套歪理是這樣被駁倒的:17世紀末,意大利醫(yī)生弗朗切斯科·雷迪做了一項實驗,目的是驗證蛆是否產(chǎn)生自腐爛的肉。他把肉裝進3只罐子里,一只罐子完全封閉,另一只用紗布蓋上,第三只則敞著口。最終只有敞著口的那只罐子里發(fā)現(xiàn)了蛆。這樣自然生成的理論不攻自破。
3.擴張理論
我 們的家園行星地球有一種獨特的屬性:其巖石表層在不斷地運動。千百萬年來,地球的陸地形成、崩解,又不斷地漂移。擴張理論指出,早期的地球比今天要小得 多,并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擴張。由此在曾經(jīng)完整無缺的表面形成裂縫,就像一個膨起的蛋糕。曾經(jīng)的超級大陸以這種方式分解成今天的各大洲。
另一種非常可信的理論終結(jié)了擴張理論:板塊構造學說。該學說認為,陸地漂移是基于地球內(nèi)部力量。許多觀察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相反,2011年的一次精密測量卻未能測到地球的擴張——擴張理論似乎由此徹底被終結(jié)。
4.以太理論
人 們早在17世紀就已確認,光就像水面的波紋一樣傳播,后來通過實驗得以證實。因此人們假設,肯定也有光傳播的介質(zhì):以太理論由此誕生。以太是一種充斥著我 們周圍整個空間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密度物質(zhì)。在以太中,光波就像水中的波紋或空氣中的聲波一樣傳播。電場和磁場也被描述成以太的特殊狀態(tài)。
19世紀末,美國科學家阿爾伯特·邁克耳孫和愛德華·莫雷通過實驗來證明對于以太理論非常重要的以太風,但未能成功。以太理論開始動搖,至少自從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誕生以來,以太的想法被視為多余。
5.靜態(tài)宇宙
即 使只看前面的例子,人們也能得到這樣的印象,即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貫正確。然而,即使是科學天才也至少大錯了一次。因為正如愛因斯坦1917年所寫,他 認為宇宙是剛性的,既不會擴展,也不會收縮。這一想法是英國天文學家托馬斯·迪格斯在18世紀提出的。到了20世紀初,人們還無法想象宇宙會有所變動。
來自銀河系的光的紅移駁倒了這一理論。這也促成比利時牧師喬治·勒梅特1927年推出“宇宙膨脹說”。直至今天,“宇宙膨脹說”仍被視為事實。
6.燃素
長久以來,一種今天被認為過時的理論其效果卻令人驚訝地好:即17和18世紀在科學家中間普遍流行的燃素理論。燃素是一種包含在所有可燃物質(zhì)中的假設物質(zhì)。科學家們認為,在燃燒過程中,燃素退出,并留下“真正的”物質(zhì)。就像鐵生銹,燃素退出,留下“脫燃素的”鐵。
燃 素理論的一個問題是,它沒有回答在上述過程中質(zhì)量變化的問題。例如,木材燃燒,留下的灰燼很輕,但是鐵生銹,其重量卻增加,盡管在上述兩種情況下,據(jù)說燃 素都揮發(fā)了。法國化學家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用他的氧化理論解開了這一矛盾。所謂的氧化理論清晰地說明,在燃燒、生銹的過程中,氧是關鍵成分。
7.顱相學
19 世紀初,一項理論享譽世界,即可以通過人的頭骨形狀了解其性格和智力。這就是顱相學,由德國醫(yī)生和解剖學家弗朗茲·約瑟夫·加爾提出,并且廣為流傳。加爾 認為,大腦是由多個“器官”組成的,每個“器官”都含有某些性格或功能。這包括勇氣、詼諧、良知或方向感。頭骨的某處出現(xiàn)一塊小的凹痕或凸起之處,其下面 的“器官”相應會更弱或更強,從而塑造相應的性格特征。
加爾的理論并非完全荒謬。因為大腦中的某些區(qū)域確實具備某些功能。不過那不是加爾所說的那些功能。此外,從來沒有證據(jù)表明,頭骨造型和人的性格特征之間存在某種關聯(lián)。
8.火星運河
其 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的問題已經(jīng)讓好幾代科學家興奮不已。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認為,他在火星上發(fā)現(xiàn)了運河。其他天文學家也在 尋找火星上的運河,并且在火星表層發(fā)現(xiàn)了幾乎呈直線的結(jié)構。美國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甚至大膽推定,火星上的這些運河可能是外星文明的灌溉溝渠。
196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水手4號”探測器從火星向地球發(fā)回了首批近景照片。從照片上看不到任何運河。不過火星的確有一個巨大的峽谷系統(tǒng),即“水手峽谷”,該峽谷于上世紀70年代被發(fā)現(xiàn)。
9.毒瘴理論
從 古代到19世紀,從歐洲到中國一直流傳著“壞空氣”能傳播瘟疫的說法。這就是疫病理論或所謂的毒瘴理論。在學者看來,諸如霍亂和鼠疫之類的瘟疫都是由來自 腐爛的有機物質(zhì)中產(chǎn)生的令人作嘔的、受污染的空氣引起的。出于這種原因,中世紀的醫(yī)生們在對鼠疫患者的調(diào)查中要帶上鳥嘴狀的面具,以防止受到這些毒瘴的侵 害。
直到19世紀,毒瘴理論才被證明是錯誤的。在歐洲發(fā)生了多次嚴重的霍亂疫情后,英國醫(yī)生約翰·斯諾于1854年才認識到,這種瘟疫并非由毒瘴而是由微生物傳播的。但是斯諾的這一見解只是逐步地在科學界被廣泛認可。
10.弗萊希曼和龐斯的冷聚變
這 是人類的一個夢想:擁有取之不盡并且廉價的能源。因此,1989年提出的“冷聚變”引起了巨大轟動。這一理論指出,在太陽內(nèi)部高壓和高溫情況下的核聚變過 程也可以在實驗室通過簡單的手段模仿。馬丁·弗萊希曼和斯坦利·龐斯推出了這一理論。他們通過發(fā)表論文引起了一場聚變熱。
全世界科研人員都試圖模仿這項實驗,然而沒有人取得成功。人們在對冷聚變的文獻進行檢查時還發(fā)現(xiàn)了錯誤。雖然這套理論今天已被駁倒,但是研究人員仍致力于讓冷聚變的夢想成真。
EETOP 官方微信
創(chuàng)芯大講堂 在線教育
半導體創(chuàng)芯網(wǎng) 快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