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多模芯趨勢 “Q科技”之LTE物聯網技術分享(附:PPT)
2017-03-31 11:05:43 n沈磊,產品市場高級總監
大家好,很感謝大家今天抽出時間和我們探討未來的物聯網技術以及通信、連接技術在未來物聯網大市場的作用。
其實整個物聯網的概念也是方興未艾,有很多新的技術、很多新的概念正在產生。讓大家興奮的一點是,物聯網真正的商業模式、應用服務還有對我們生活的改變,其中絕大部分的可能還沒有被發掘出來,現在我們都處在一個大時代的門口,在展望,然后一起學習。所以借今天的機會,大家一塊討論物聯網的愿景。
如果大家了解Qualcomm,我們是在無線通信領域,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的技術和芯片組等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Qualcomm成立32年了,在過去的30年聚焦的都是連接人,把全球60億、70億的人連接起來,載體就是手機??梢哉f整個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都有Qualcomm的身影。從最早的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Qualcomm一直在推動行業的變革和演進。
從現在開始到未來的30年,Qualcomm的一個主要愿景就是連接萬物,也就是每個人身邊,你的工作和生活環境當中各種各樣的物體。我們希望充分利用連接、計算和其他技術,讓大家的生活更加享受、更有效率,整個的生活方式發生一個本質的變化。
談到催生未來物聯網的主要技術,分為兩大塊:一個是連接,一個是計算。首先是連接,就是連接各個物體,它們互相通話,如兩個物體之間、以及它們和網絡的通話,有短距、中距和廣域的連接技術。另一方面就是計算,很多都在手機里看到,包括CPU、GPU、多媒體、圖像、傳感器、定位等這些在手機里的計算技術,也將被轉移應用到以后的物聯網中。
Qualcomm認為這個市場非常多樣,每個領域都有很迫切的需求,為什么我們認為手機中的技術能夠應用到物聯網呢?比較負責任的講,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面,手機一直是推動技術進步、產品進步的一個主要領域。首先,手機行業的規模非常大,每年全球手機的出貨量都是10億部以上。另外,手機的生態系統足夠大,領先的產品和技術廠家都在參與,大家共同努力、相互競爭,所以技術能夠以比一個較快的步伐往前推動。主流技術的演進不是以年來計算,都是以月來計算,很多通信、計算技術,每過幾個月就有很大的提升。和其他領域相比,手機技術的演進速度非??臁4送猓謾C對各方面的性能、功耗、面積、成本的要求極度苛刻,大家知道現在手機有多么輕薄,多么強大的處理能力。舉個例子,一個手機里面的通信系統有4G的通信系統、有GPS、FM、Wi-Fi、藍牙等,這些都是射頻系統,要收發數據、處理各種信號,以上這些還要全部塞在一個這么輕薄、這么小的金屬殼子里,這個殼子里的電池、相機等機械構件都在搶占資源。如何能在這么一個嚴苛的設計環境里,既兼顧技術的進步,又兼顧多個系統的兼容、功耗、成本和散熱等其他指標,這是極難的事情。但這也是這個行業令人興奮的原因,對廠商提出最高的挑戰,整個行業一直在做最大的努力。
物聯網這個詞很大,很多人都叫IoT,即Internet of
Things,我們還有一個叫法叫Internet of Everything,即萬物互聯。也就是說把除了人之外的所有物體都可以連接起來,每個物體都更加智能,可以很聰明地用最佳的方式提供服務。
這個涵蓋面就太廣了,“萬物Everything“可以是從大到小、各種各樣的物體,每一個領域、每一個市場、每一種物體的性質是非常不一樣的。比如說中國現在有三到四億個家庭,每個家庭至少有三到四塊表——水表、電表、煤氣表,以前都是有人抄表,這些表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且會遇到階梯電費、省水、煤氣安全等不同情景。如果這些表是智能的,能夠把資費、信息上傳,就可以節省成本和資源,且并不需要非常高的計算能力,只需具備一定的計算和連接能力就可以。此外,也有一些應用,比如非常高清的、和生命財產安全相關的監控應用,例如高清攝像頭,它監控非常重要的人、物和財產,它承擔救人的責任,要來幫助人,那么它的智能程度就要非常高,可能比飛機還要復雜。比如,以后如果無人機能夠到一些火災現場,或者緊急事件的現場去處置,就要求它要有非常高的智能程度,根據當時的情況自動計算路線,很聰明的完成各種任務,傳回大量的音頻、視頻,同時需要把大量的控制信號傳到現場;如果自動駕駛的車輛或者非常聰明的機器人,在我們碰到問題時能夠提供醫療服務、搶救,幫助我們脫離危險,這對通訊能力是極高的要求,這些都屬于萬物互聯或者物聯網的概念。
這么多樣復雜的場景,是沒有辦法只通過一個技術、一個網絡、一個系統來提供所有的服務的。萬物互聯是非常多樣化的,提供的技術也是非常靈活的,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配置所需的通信和計算能力。
在過去的30年,Qualcomm有幸參與了手機行業的大發展,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是迎接挑戰磨煉自己,積攢了大量的連接和計算能力。在過去幾年,物聯網市場剛開始發展的時候,Qualcomm也積極參與,到今天為止,Qualcomm物聯網芯片的累計出貨量已超過10億片。物聯網是一個未來的概念,但此時此刻也正在發生,Qualcomm也在積極參與。
剛才提到不管是連接和計算,物聯網的概念非常寬泛,應用非常多樣性。在連接方面,需要多種多樣的技術來支持,這里我們簡單列了幾種連接技術。例如短距的連接,物體之間的連接,或者和人的連接,可以使用藍牙、NFC、ZigBee這種一兩米范圍的連接技術;如果是局域網,在家庭、辦公室、機場、咖啡廳,也可以使用有增強型的藍牙,也可以使用ZigBee、Wi-Fi。當然Wi-Fi也有各個等級,數據率、覆蓋范圍,可以使用802.11ac、802.11a/b/g/n、802.11ax、1x1、2x2,最高級可以使用802.11ad,Wi-Fi可以在局域網有一個很好的覆蓋。那如果是再大一點的范圍,如廣域網的連接,例如智慧城市,將整個城市里的所有路燈、停車場都連接起來,把能源管道在全國范圍內連接起來,就需要一個廣域網,那么毫無疑問,這就需要蜂窩網絡技術。蜂窩網絡技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2G、3G、4G、未來的5G技術,采用的都是蜂窩網絡技術,它是廣域覆蓋、全球范圍內最成熟、部署最廣泛的技術。
蜂窩技術還有一些應用,比如說電表,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無線傳輸,也可以把小區里所有電表的信息匯總到一個集中器,處理完將數據打包發送到電力公司。當然這里還有很多其他的技術,有線,無線的,Qualcomm這些年積累的,都會在未來物聯網領域發揮很大的作用,如何把這些技術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非常重要。剛才提到很多是蜂窩和非授權的技術,非授權的技術包括像Zigbee、藍牙、Wi-Fi等。而專門針對物聯網催生的技術,包括像Sigfox和像LoRa等900MHz頻段的私有的、非授權的技術。
那么在蜂窩和非蜂窩的通訊技術之間怎么選擇?哪一個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可以非常自信地講,蜂窩通訊技術是未來物聯網連接支撐技術里絕對的主流方向,有多個原因。首先,最簡單的一個例子,蜂窩通訊技術從2G、3G、4G到現在30多年發展下來,它的覆蓋無處不在,它不是全新的,不需要重新部署,它在空氣當中,任何一個地理范圍都有充分的覆蓋。例證就是,大家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你的手機基本都有信號。第二,它是授權頻譜,是運營商花費了很大精力進行部署的,所以部署都非常慎重,在連接性、安全、質量方面都有充分的保證,它是始終在線、非??煽康囊粋€基礎設施。此外,說到安全,通過這些年的發展,蜂窩技術從核心網到接收網到手機,整個鏈路上已經有多層的加密機制,你想從空中截取傳輸的數據,想知道里面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已經做了大量的安全積累。最后,相當重要的一點,這個行業生態系統的從業者非常多,在網絡側有全球主流的基礎設施廠商,終端側有眾多的手機廠商,在芯片側有Qualcomm等很多從業者,大家從標準的制定到技術的發展和驗證,到產品的研發和上市,以及整個網絡、整個手機的優化和完善,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產業鏈,花了長時間不斷地積累和完善,讓蜂窩技術成為最為可靠、最為完善、最為可用的技術。
對于未來5年、10年、15年,物聯網的發展能到多大的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景。那么這里我們引用了一個第三方的數據,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包括機器和物體的連接能達到50億以上。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估計,沒有人可以預測,我們只知道這個數量將非常大,而它的覆蓋領域,可以說唯一的線路就是你的想象力,所以它有無限多的可能。
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智能城市,所的路燈、交通管理、智能泊車,大家開車找不到車位,可以用技術管理起來;移動健康,可穿戴設備,例如在鍛煉的時候查看你的心率;遠程的看護,照顧老年人和小朋友的身體;各種公共事業,水電煤氣表等;還有很多工業領域的案例,比如油氣管線,油田的控制,這些現在都是靠人去支持,靠一些模擬的或者其他的方式,在效率、能力等各方面都是有限的,這些完全可以用技術管理起來;此外,環境監測也是一個充滿前景的領域,北京空氣污染是個嚴重的問題,空氣過濾是不是可以智能啟動?包括采取的應對措施、風險和資源的管理等;智能樓宇,所有的辦公場合,住宅場所的門鎖、空調的安全是不是可以管起來;還有工業物聯網,生產場合比如說碼頭、港口、機場,從原材料到成品到生產的過程中,那么多的物料都要管理,我們都可以用技術連接起來;零售業更不用說,ATM也可以管理起來,戶外的廣告牌,資產的管理,有價值的人的追蹤,比如小朋友、寵物,都可以管理。所以,還是那句話,物聯網絕大部分的應用服務、商業模式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或者沒有被想象出來,所以這是它有趣的地方,這是一個顛覆性的行業,一次像工業革命般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蜂窩技術的發展,從2G的GSM、GPRS、EDGE到3G的WCDMA、EV-DO到4G LTE、4G+、載波聚合等,這東西是不是可以直接用到物聯網上?其實不是的。因為這些東西都是針對人與人的通信,針對手機設計的,但是物聯網提出的要求和手機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所以在2016年6月,全球標準化組織3GPP組織在比較短時間里面,制定了兩個新的蜂窩技術標準,還是屬于4G無線通訊或者LTE的范疇。這兩個技術,根據3GPP組織的名稱,一個叫Cat-M1 (eMTC)。其中Cat是指的是LTE的類別,根據LTE的速率,給出了不同的等級劃分。大家知道手機的入門級是LTE Cat.4,達到上行50Mbps、下行150Mbps的速率。那么LTE Cat.4往上是LTE Cat.6,下行300Mbps,到了LTE Cat.12,下行速率達到600Mbps。Qualcomm剛推出的支持LTE Cat.16級別的千兆級調制解調器,下行可以做到1Gbps。此外,我們還有支持LTE Cat.18的調制解調器,下行速率達到1.2Gbps。除了Cat-M1,3GPP組織還同時推出了一個叫Cat-NB1 (NB-IoT) 的標準。所以Cat-M1和Cat-NB1這兩個標準是2016年6月份,同時推出的兩個新的行業標準,有了這個行業標準之后,后面做基站、做芯片、做應用服務的,大家都會跟進。
Cat-M1也叫eMTC是機器之間通訊的標準,Cat-NB1也叫NB-IoT,比較標準的稱呼是Cat-M1和Cat-NB1。和我剛才提到的一路往上走的Cat.6、Cat.12、Cat.16、Cat.18相反,它們往下走,主要任務是降低系統復雜度和降低系統成本、提高系統的續航時間,去掉不需要的部分,比如高數據率、高移動性、超強傳輸能力,而是根據物聯網的要求度身定制,去掉不必要的能力,達到提升電池壽命、降低成本、提升小區內部署總量的要求,實現其他的益處。
那這兩種技術是如何實現4G調制解調器的海量部署、規模經濟和超長生命周期的呢?主要方法是降低復雜度。首先就要放棄掉原來LTE對數據速率的追求,絕大部分物聯網的應用并不需要超高的數據率。舉個簡單的例子,Qualcomm現在在手機上能實現高達千兆級的下行速率,它的應用場景能滿足沉浸式的VR體驗、聯網云服務,或者文件和媒體的超高速下載,但在物聯網的應用場景卻很少,所以物聯網并不需要1Gbps、1.2Gbps這樣超高速的數據速率。絕大部分物聯網應用在1Mbps或者幾百kbps、幾十kbps就夠用了,所以可以放棄高速數據速率,提供可用速率就可以了。比如說Cat-M1,上行下行都是1Mbps;Cat-NB1上行和下行速率分別是60kbps和20kbps,上行高一些,下行反而更低一些。因為Cat-NB1主要是針對一些計量和環境傳感器等,做很簡單的應用,往往是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才需要給網絡發一點點數據,從網上下載很多數據的情況十分少見。所以上行60kbps,下行只有20kbps。
另外一個復雜度的降低來自于帶寬。大家知道一個LTE載波是20MHz,兩載波聚合就是兩個20MHz,三載波聚合就是3x20MHz。而到物聯網帶寬有了明顯的下降:Cat-M1只需要1.4MHz系統就夠了,Cat-NB1需要200KHz,所需帶寬非常窄,這個跟GSM的頻段是一樣的。一方面帶寬窄了,另一方面部署起來也比較容易。Cat-M1可以在已有的LTE頻段里部署,每20MHz就是一個LTE的載波,用來傳輸到手機上的數據,我可以在一個20MHz的載波里面,選定一個位置把Cat-M1部署進去。部署進去之后,在真正的工作狀態下它還可以跳頻,但標準保證了這不會干擾到現有的手機系統。
Cat-NB1部署更加靈活,它既可以在20MHz的頻段中進行部署,也可以在載波間的保護頻段部署,每個20MHz的LTE載波中間都留著一個保護頻段,這個保護頻段為避免互相干擾大家都不使用。其實保護頻段已經很窄了,但是200KHz更窄,就可以被部署在保護頻段中。當然也可以專門找一個頻段對這200KHz進行部署,所以方法其實非常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