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蘋果自研M1取代英特爾處理器,微軟Windows On Arm看來有點像玩真的,加上Arm服務器處理器看似在市場有些斬獲,讓「英特爾勢必重新打造Arm處理器產品線」的觀點又再度炒作了一次(雖然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類型的文章87%都是在Mac打出來的)。且論點普遍都過度去脈絡化,把Arm的搶灘成功講得如此云淡風輕,是假裝沒看到這些年來,那么多過江之鯽的先賢先烈(像尸骨未寒的高通Centriq)嗎?難道需要筆者再另外撰寫一篇「Arm服務器10年奮斗史」吊祭那票壯烈犧牲的市場先驅?
假若微軟真的認真經營Windows On Arm,讓蘋果M1的移轉方式,有機會如法炮制到Windows生態系統,創造出「價格更便宜、并能透過模擬器高速執行現有x86應用程序」的Arm個人電腦,除非英特爾有絕對把握,靠著回歸鐘擺節奏,有能力在微架構層面,維持效能與能耗比優勢,否則英特爾就不能不跟進推出可兼容x86平臺腳位的Arm處理器,甚至還得仿照當年IBM的PowerPC 615(通吃PowerPC和x86),不惜血本推出兼容兩套指令集的產品,讓「典范轉移」從自己左手換到右手。
云端巨頭紛紛自行開發芯片的當下,英特爾想確保數據中心市場霸權,很可能只剩下一條路:快速替客戶客制化想要的芯片并提供生產服務,這也許是英特爾IDM 2.0 背后真正目的,以及不得不重新投入Arm 指令集兼容處理器的苦衷:研發全新產品動輒5 年的漫長時程、難以Time To Market 并快速對應新興應用,正是x86 處理器最大的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