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日中天、身價百億美元,為何還天天擔心公司倒閉? 畢杰 EETOP
2020-10-04 14:15:29 經理人月刊(臺)日前GPU芯片龍頭英偉達(Nvidia)將以400億美元收購日本軟銀手中的重量級芯片設計公司安謀(Arm),此筆交易若成功,將成為半導體業有史以來最大并購案。
一直以來,英偉達高性能運算的圖形處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位居業界龍頭,而Arm的主力是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技術架構和多樣專利,收入來自CPU 架構授權費,是目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芯片的要角,尤其手機處理器市占率高達95%。例如蘋果宣布自制處理器后,仍采用安謀架構開發,這兩大公司結親,英偉達對產業的影響力將大幅增加,威脅美國芯片產業龍頭的英特爾(Intel)。
收購Arm的消息公布后,英偉達創辦人暨CEO黃仁勛被《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稱為「半導體領域」的新王者,《華爾街日報》甚至提出黃仁勛的「黃氏定律」(Huang's Law),將取代過去左右半導體產業、英特爾創辦人之一高登?摩爾(GordonMoore)提出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
黃仁勛的領導風格:幽默風趣中,保有「公司只剩30 天」的危機意識
媒體經常以「幽默風趣」形容黃仁勛,他作風大膽,不僅將公司標志刺在手臂上,還在今年5 月的GTC 2020 線上技術大會前夕,搶先上傳一支故弄玄虛的新品「劇透」短片。影片中,黃仁勛從自家廚房烤箱端出一個龐大的叢集設備(由多個GPU芯片組成的系統板),下方注解寫著「世界最大的顯示卡,新鮮出爐」。因為這支影片,英偉達最新一代GPU 處理器還未正式亮相,就吸引各家廠商及媒體大力關注,蔚為話題。
但能將公司一舉做大,除了幽默,更仰賴領導者經營管理的能力。黃仁勛過去曾對內部同仁說,「公司距離倒閉只剩30 天」,警惕團隊必須有危機意識。這種危機感,來自英偉達創業前3 年曾籌措大筆資金、雇用百名員工,好不容易推出首款產品(稱做NV1 的顯示卡),上市后卻乏人問津,使公司一度面臨倒閉。創業初期慘痛的失敗,讓黃仁勛學到重要一課。
他從中領悟到,即便CEO 承認策略失敗、產品失敗,這家公司依然會走向成功,因為走過最艱難的時期,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才會真正彰顯,「這是領導這件事最令人興奮的部分──當你握著最壞的牌,卻知道自己仍會取得勝利。」
這次危機過后,有2 件事因此成為英偉達的核心價值,第一是勇于承擔風險并從錯誤學習;其次是「理智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也就是大方承認并容許犯錯的文化,他指出,如果不能及時承認錯誤,反倒會在錯誤的決定耗費太多心力,最后賠上整間公司。
他今年8 月接受美國技術網站VentureBeat 專訪時提及,至今「公司距離倒閉只剩30 天」的感覺仍芒刺在背,「為了讓公司在市場存活、不讓合作伙伴失望,我每天都在焦慮中醒來。」
這位看似愛開玩笑的CEO,其實與所有經營者一樣,兢兢業業面對各種風險,變局中努力求生。
30 歲創辦公司,身價直沖百億美元
黃仁勛出生于中國臺灣臺南,9 歲時至美國求學,于奧勒岡州立大學、斯坦福大學取得工程學士與碩士學位。黃仁勛一次專訪提及,學生時期是個認真學習、極度害羞、不擅交際的人,后來去餐廳打工的經驗促使他踏出舒適圈,學會接觸客人、應付各種突發狀況。
他曾在超微(AMD)、巨積(LSI Logic)服務,30 歲那年,與兩名朋友共同創辦英偉達,在他的帶領下,英偉達不只在電腦游戲芯片領域奠定霸主地位,近年來更積極向AI 發展,投入數據中心與自動駕駛等芯片研發。
今年4 月,英偉達收購以色列服務器芯片公司Mellanox,刺激公司股價上漲,更帶動黃仁勛身價直沖98 億美元,比去年增加133%,名列今年《富比士美國400 富豪榜》(Forbes 400)「成長幅度最高的富豪」第二名,僅次特斯拉(Tesla)執CEO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