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AMD處理器輝煌史:曾數次吊打Intel
2017-03-13 08:23:16 太平洋電腦網伙伴們也看看: | ![]() |
往神州大地靠岸的AMD Ryzen 處理器,被賦予“銳龍”的本土化名字,讓不少AMD忠實粉絲歡呼雀躍!誠然,自從2011年AMD推出FX系列處理器后,有著濃厚中華特色的“龍”字命名處理器在高端市場銷聲匿跡。恰好這幾年,是AMD高端市場折戟的幾年。似乎,似乎AMD也有先見之明知道旗下FX的模塊化架構注定打不過對手,而讓“龍”字偃旗息鼓,避免搞砸了自己招牌。
借著銳龍靠岸的旋律,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礓J龍饕餮之開胃菜,回顧下AMD CPU歷史帶有“龍”字的產品系列。
開天辟地:速龍活躍時間:1999年6月23日至2001年6月
把時間撥回上世紀末,AMD K6-2在與當時Intel Pentium II的競爭中取得了翻身,憑借著AMD 3DNow!和超標量MMX技術,同時支持100MHz系統(tǒng)總線,讓全世界認識了AMD的實力。
第一代速龍:代號K7
AMD Athlon
到了1999年,來到了與Pentium競爭的時期。AMD第七代架構x86處理器正式面世,再次叫板Intel。在K7發(fā)布之際,AMD不再滿足于簡單的代號作為型號,自然要想到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帶作為代言。取自田徑運動的“十項全能” (Decathlon)。第一款Athlon處理器于1999年6月23日首度亮相。
賦予了速龍的名字,開啟了AMD與龍的不解之緣
當時AMD看到了Pentium處理器在中國以奔騰的命名加上當時的奔騰電視廣告效應而變得家喻戶曉,自然AMD也要為中國市場考慮想出一個本土化的好名字。根據Athlon的讀音,取名“速龍”的諧音。自此,一個影響所有DIY玩家的名字面世。
相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DIY玩家沒玩過這種CPU吧?
第一代Athlon處理器并沒有后綴,而是直接帶頻率而代表型號,這與當時Pentium III保持一致。首批處理器的頻率介于500到700MHz之間,制程250nm,其插槽為Slot-A,這種獨特的插口是老DIY玩家的回憶。
顯卡那樣插到主板的CPU見過沒?
與Pentium II的Slot 1相似,但兩款插槽并不兼容(反轉180度)。
當年AMD的1GHz里程碑廣告
1999年11月29日,AMD推出了代號K75的180nm制程Athlon處理器,雖然架構沒有變化,但是先進的制程讓提頻降低了難度,頻率介于550MHz到1000MHz之間。2000年3月6日,一個CPU歷史里程碑的一天,AMD搶在Intel之前推出了1GHz處理器的版本,Athlon 1000,這可讓自詡最強的Intel顏面何存,于是這事件成為了后來Intel不惜一切追求高頻(NetBrust架構)的導火索。
值得銘記的CPU:Athlon 1000,不僅僅因為它的第一,更因代表了當年獨特的設計
同時,Athlon處理器還創(chuàng)造了一個紀錄,就是一級緩存的容量刷新了當時的紀錄——分離的128KB的2路關聯(lián)緩存,還有512KB的半速L2 cache,加上當時頻率都壓制著Intel,更不要說AMD一直以來的高性價比傳統(tǒng)了。所以第一代的Athlon是風光的。
第二代速龍:代號Thunderbird
2000年6月5日,AMD乘勝追擊,發(fā)布了"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處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義而被俗稱為“雷鳥”。該系列的Athlon處理器以0.18微米工藝制造,并率先使用較為先進的銅互連工藝,但卻使用了較為落后的陶瓷封裝。
Thunderbird 速龍回歸針腳設計
此系列有100 MHz和133 MHz兩種外頻的型號,頻率從650 MHz到1400 MHz,帶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使用Socket A接口,和Intel一致,拋棄了龐大的插槽,回歸針腳。
這一代雷鳥的命名依然和上一代一致,即Athlon+頻率數字。由于頻率和K7的重合加上有不同外頻,于是在1000MHz后的型號還加了B或者C的后綴,以區(qū)分。
以前大家都用WCPUID這個目前已經不存在的軟件來查看CPU信息
第二代速龍的性能依然和當年銅礦架構的奔騰III平起平坐,只不過當時Intel也不是省油的燈,后期推出了圖拉丁架構的奔騰III以及在2000年年底推出了劃時代的奔騰4來迎擊略顯落后的速龍。不過,由于為了扶持奔騰4上位,當時桌面版圖拉丁奔騰III夭折了,可惜可嘆。這也給了AMD研發(fā)下一代架構帶來喘息之機。
問鼎高峰:速龍 XP
活躍時間:2001年10月9日至2004年12月
速龍 XP
速龍 XP,也就是Athlon XP的中文名。是AMD在Thunderbird核心的Athlon基礎上改進而來,前后共發(fā)布了Palomino、Thoroughbred、Barton三代的Athlon XP,還有Barton簡化版Thrton,同樣使用Socket A接口,卻改用了更為先進的OPGA封裝。并繼K5時代后,AMD重新使用了PR值來標稱處理器性能。同時,當時還有速龍 MP的產品線,只用于非DIY硬件領域,所以我們不多介紹。
第一代速龍 XP:代號Palomino
Palomino Athlon XP,正方形的DIE是這一代的特色
對于頻率與性能的理解,AMD與Intel開始分道揚鑣。前面已經提到Willamette的Pentium 4開始了頻率制霸的道路,而AMD的依然進行小修小改,推出Palomino的Athlon XP。XP的名字,蹭上了當時十分火熱的Windows XP的熱點。
Athlon XP 1700+,2001到02年上半年的CPU主流市場的主角
Palomino Athlon XP采用0.18微米工藝制造,采用133 MHz外頻,帶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依然采用Socket A插槽。該系列PR值為1500+至2100+之間,實際頻率分別為1333到1733MHz。
根據當年外媒評測,Palomino Athlon XP輕松滅掉高頻率的P4處理器
集成超標量浮點運算單元的設計,兼容SSE指令集,讓Palomino Athlon XP的性能讓當時的業(yè)界十分震驚。因為人們第一次見識到Intel的中流砥柱P4處理器被打得如此的狼狽,即使后來Intel推出了130nm制程的Northwood P4,在超長而且效率低下的管線拖累下,首發(fā)最高頻的2.0GHz卻被Athlon XP 1900+打得滿地找牙,除了商務應用,全部被Athlon XP技術性擊倒。
Palomino Athlon XP的發(fā)熱量讓大家第一次認識到第三方散熱的重要性
平心而論,Palomino Athlon XP是筆者玩DIY歷史中第一顆印象最深的CPU。說句題外話,當年看某雜志2002年的一期評測對AMD對Intel CPU全家族包圍的性能壓制,筆者還記憶深刻。從Palomino Athlon XP這一代開始,AMD CPU就被貼上游戲性能良心的標簽。不過由于當時180nm制程面對越來越高的頻率提升,Palomino Athlon XP唯一的不足就是那可怕的發(fā)熱量。
Palomino Athlon XP開始劃線破解倍頻大法已經失效
順便提一句,從Athlon開始的鉛筆大法黑科技解鎖倍頻的方法,在Palomino Athlon XP這一代終于被AMD封鎖了。雖然當時不斷傳出Palomino及以后的Athlon XP都能成功解鎖倍頻的消息,但是成功率不高,也有燒硬件的風險。于是,Athlon XP的超頻逐漸往超外頻靠攏了。但是,即使這樣也依然不減其超頻魅力,Athlon XP 1700+超頻到2700+比比皆是。不僅AMD,Intel也有歷史首次實現(xiàn)超頻幅度達到1GHz的CPU。那段時期,可謂超頻的盛世。
第二代速龍 XP:代號Thoroughbred
Palomino Athlon XP猶如脫韁的野馬,脾氣火爆。為了冷靜下來,130nm工藝愈發(fā)重要。同時,Northwood P4在130nm的加持下,憑借著超長管線的特性,頻率緊噴。“將勤補拙”的P4很快重奪性能領先地位。
得益于130nm制程,Thoroughbred 速龍 XP的核心面積減小
2002年6月,AMD終于推出了Thoroughbred核心的Athlon XP,采用了130nm工藝,降低了功耗。不過內部線路并沒有進行多大的改進,依然是256 KB的全速L2 cache,與Palomino Athlon XP相比在性能上沒有任何提升。
Thoroughbred 速龍 XP 1700+
不過130納米的工藝在初期遇到了困難,所以高頻率的Thoroughbred Athlon XP大量鋪貨時間也是一拖再拖,直到2002年11月才大量上市低頻率的Athlon XP 1700+與1800+。
當時的133MHz外頻的Thoroughbred 速龍 XP超頻能力不俗
Thoroughbred Athlon XP真正的實力,為B0步進版本。B0版擁有133 MHz和166 MHz兩種外頻的型號,PR值為1700+至2800+之間,其中B0版的1700+和1800+只擁有133 MHz外頻。正因為較低的外頻,加上130nm制程帶來更低發(fā)熱與功耗,使得這兩顆CPU相當能超。
166MHz外頻的Thoroughbred 速龍 XP 2500+
AMD不變的架構帶來的滯后,讓走頻率的奔騰4性能逐漸趕上來并超越
由于架構沒有任何變化,只靠頻率提升的新一代Thoroughbred Athlon XP在與當時的動輒3.06GHz P4超線程處理器相比的確有點力不從心。不過,憑借著AMD傳統(tǒng)的砸價策略,低端的Thoroughbred Athlon XP殺入500元以下價位,曾一度在零售市場上幾乎完全壓制住了縮水嚴重的賽揚處理器。
第三代速龍 XP:Barton
“巴頓將軍”來了!老DIY玩家的掌聲在哪里?
“巴頓”速龍 XP
第三代速龍 XP也是最后一代速龍 XP、也是速龍 XP最后的輝煌。由于Thoroughbred Athlon XP的推遲,AMD在新核心的研發(fā)更加謹慎,待到130nm更加成熟與產能更高時在推出。
巴頓的核心面積更大,就是因為內置了多一倍的二級緩存
2013年2月10日,Barton橫空出世。依然采用0.13微米工藝制造,帶有512 KB的全速L2 cache,擁有166 MHz和200 MHz兩種外頻的型號。PR值為2500+至3200+之間。
巴頓可謂當時的現(xiàn)象級超頻神器,當時的媒體還爭相報道
其中,Barton 2500+,成為了現(xiàn)象級的超頻神器。采用166MHz外頻的它,在不改變散熱條件下,只需輕輕一點,166MHz穩(wěn)定超頻到200MHz外頻,搖身一變變成Barton 3200+!中端的價格,輕松超頻后性能叫板P4頂級產品。一時之間,滿電腦城都是巴頓的回聲。在速龍 64出現(xiàn)之前,巴頓可是速龍 XP最后的瘋狂。
雖然增加一倍二級緩存,但是當時巴頓依然不敵超高頻的奔騰4,只剩下性價比賣點
相比之下,由于Barton 2500+太經典了也太好超了,導致巴頓高端的CPU產品線銷售受到嚴重的影響。但是,作為DIY玩家,Who Cares?
Thorton架構的速龍 XP
此外,為了更新低端產品線,AMD推出了Thorton架構的速龍 XP,在Barton的基礎上簡化而來。同樣采用0.13微米工藝制造,擁有133 MHz外頻,但只帶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有2000+、2200+、2400+三種型號。
性價比與超頻兩大特性,為AMD后續(xù)CPU發(fā)展埋下基調
總的來說,速龍XP,是AMD作為良心的企業(yè)形象的開始。性價比與超頻性,讓當時的DIY玩家玩得美滋滋。同時,面向用戶實際應用的研發(fā)方向,也為下一代的處理器的輝煌,埋下了鋪墊。
一騎絕塵:速龍 64
活躍時間:2003年9月23日至2008年5月
AMD搶注x86-64技術
經過速龍XP時代的洗禮,讓AMD知道單純的性能競爭無法破壞Intel龐大渠道與市場的根基,必須以底朝天的變革來帶動整個市場的風向。抓住當時初露端倪的64位尋址運算,不同于Intel傲嬌的IA-64的指令,AMD選擇了兼容性極高的x86-64指令,從研發(fā)之初,就已經備受關注。
Athlon 64
終于到了筆者15歲生日那一天,也就是2003年9月23日,K8架構橫空出世,化身Athlon 64,也就是速龍 64。x86-64技術在AMD在長達30多年的技術競爭史上首次領先對手,打破了以往AMD作為技術跟隨與模仿者的形象,用64位處理器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一場全面的反擊戰(zhàn)打響了。高傲的Intel,面對兼容就是一切的事實面前,再一次走在AMD的后面,在后續(xù)的P4處理器采用x86-64指令。
闊別多年,當時AMD終于擁有旗艦級產品線Athlon 64 FX系列
第一代Athlon 64分為Athlon 64和Athlon 64 FX兩個版本,其中一個創(chuàng)新就是CPU內部集成內存控制器,直接讀寫內存中的數據,從而將內存延時降至最低。接口分別為Socket 754和Socket 940,最大區(qū)別是前者僅支持單通道內存,后者則支持雙通道,分別面向主流和高端發(fā)燒市場。同時,速龍 64也是AMD消費級CPU之中第一次采用散熱蓋的設計,并支持Cool'n'Quiet技術,相比速龍XP發(fā)熱量大大降低。
由于產品定位、兼容性能和超頻潛力等原因,2013年的Athlon 64在DIY領域中叫好不叫座。只有Athlon 64 FX這類頂級CPU在媒體與土豪群體中跑跑分讓大家過把癮。
第二代Athlon 64統(tǒng)一到Socket 939插槽
隨著人們對64位運算認識的加深,消費者迫切需求64位處理器的普及,同時AMD也需要調整市場策略來應對200MHz外頻的P4C的性能進步。在2004年對Athlon 64系列采用新的市場策略,推出Socket 939統(tǒng)一940和754接口,支持雙通道內存,同時降低售價,推出更多的型號完善產品市場。剛好那時Intel的Prescott P4走火入魔,成為高熱低能的代名詞。依然走PR值路線的AMD,憑借著64位效應以及超高性價比,贏得了市場的滿堂紅。
Venice時代的速龍 64,引領全民超頻時代
到了2005年,CPU市場工藝制程發(fā)展到90nm,AMD這次終于抓住了支撐更替的機遇,誕生了Athlon 64時代最經典的系列:Venice(威尼斯)。不到2GHz的Athlon 64,就能匹敵3GHz的P4,可見其架構的優(yōu)勢。其中以Athlon 64 3000+為代表的超頻王,先進制程加上成熟架構以及不俗的功耗管理還有高性價比,掀起了又一股超頻熱潮,成為了那個DIY盛世的印記。
速龍 64 FX 60
而在高端處理器上,Athlon 64 FX歷經FX-53、FX-55、FX-57、FX-60(雙核)等進化,在游戲性能、日常應用等超越Intel P4EE,后者僅能在媒體處理、3D渲染部分應用上保持優(yōu)勢,因此AMD穩(wěn)坐性能寶座兩年多,不過,其售價也不斷刷新高,高達999美元。當年的amd就像現(xiàn)在的Intel一樣,獲得技術領先之后價格也隨之攀升,畢竟資本家嘛。
雙城印記:速龍 64 X2
活躍時間:2005年5月至2008年6月
AMD在當時掀起真假雙核的討論
隨著Intel在2005年5月26日,搶先AMD發(fā)布了桌面上第一款雙核CPU,Pentium D。CPU世界開啟了核戰(zhàn)的時代,頻率至上的理論宣告破產。一周后的2005年5月31日,AMD拿出了自家的雙核Athlon 64 X2,并挑起了當時著名的“真假雙核”的言論,宣稱Intel所謂的奔騰D只不過是膠水雙核,而自身在一個硅芯片上集成兩個物理核心的才是真雙核。
Manchester Athlon 64 X2
速龍 64 X2
Athlon 64 X2以Manchester代號為主流、以Toledo代號為高端開啟其雙核的市場歷程,彼此的差距體現(xiàn)在二級緩存容量的不同,PR值范圍為3800+到4800+。我們知道,那時候Intel已經不再推出4GHz處理器,所以此時的PR值只不過是區(qū)分性能高低的代號而已。同時,首批Athlon 64 X2也是Socket 939插槽的最后演出。
Athlon 64 X2 4400+
由于核心功耗相對Pentium D處理器為低加上性能突出,處理器讀取存儲器無須像對手一般需經過北橋,當時成為最具性能的x86處理器架構。
Windsor Athlon 64 X2
Socket AM2
2006年5月23日,伴隨著新一代代號為Windsor的Athlon 64 X2的推出,AMD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插座,也就是Socket AM2。內含940個針腳,支持雙通道DDR2 SDRAM,但針腳的排列方式與Socket 940不相同。Windsor的Athlon 64 X2的PR值范圍為3600+到黑盒版本的6400+(可自由調整倍頻)。跨度之大,十分罕見。
當時銷量相當不俗的Athlon 64 X2 3600+
超頻后的性能得到較大幅提升
Windsor的Athlon 64 X2在入門主流市場帶來了不錯的產品,比如Athlon 64 X2 3600+就是在當時主流市場十分流行的。性價比不錯,并且超頻能力不俗,從2.0GHz超頻到2.6GHz不是問題與后期推出的X2 5000+的性能不相伯仲。
Brisbane Athlon 64 X2
2006年中,大家都知道Intel的Core 2 處理器正式宣告帝國復興的開始,也帶來了65nm制程。當時AMD也預感到難度值的提升,同時當時AMD在為吃下ATI而分身乏術。此消彼長,人們開始擔心AMD能否吃得消。還好在2006年年底,65nm的Brisbane Athlon 64 X2正式推出。
在Core 2的強勢入侵下,Athlon 64 X2雖然有65nm制程的幫助帶來了更高頻率、更低功耗與更好超頻性,但是面對對手依然沒有招架之力。于是AMD當時開啟了屢試不爽的性價比策略以及黑盒主流化的策略。永存在CPU歷史的又一超頻神器,Athlon 64 X2 5000+黑盒版就在這個時期誕生。
當時的黑盒處理器5000+的超頻能力沒有讓大家失望
可自由調整倍頻,加上65nm制程帶來更低的發(fā)熱量,Athlon 64 X2 5000+可以輕松將頻率調整到3000MHz,達到X2 6000+的水平,這種免費午餐加上自己動手的成就感,自然引來了一場超頻風暴。官方認可的倍頻調整,一方面為DIY玩家謀福利,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高端產品的銷售,但是也是AMD面對競爭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5晴天霹靂:羿龍,出師不利? 晴天霹靂:羿龍活躍時間:2007年11月19日至2009年2月
自從Core 2 Duo的推出后,Intel強化效能的策略以及掀起多核的競爭,讓AMD在高端市場氣勢被壓了下去。AMD亟需新架構的產品來回擊,多年來培養(yǎng)的AMD粉絲也在期待AMD有什么回應,畢竟往常的輝煌實在太深刻了。AMD也決定了擺出K10架構,對抗Intel的Core 2。
出師不利
羿龍
2007年11月19日,AMD發(fā)布兩款Phenom四核心處理器,取代經典的Athlon的稱呼,務求打造成為四核心時代的一個經典。Phenom處理器在中國大陸的官方中文名稱為“羿龍”。
當時PConline首測的Phenom 9500
首發(fā)型號分別為Phenom 9500及9600,與上一代Athlon 64 X2處理器相比,除了核心數量的不同外,另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在于,Phenom處理器還額外集成了至少2MB的L3高速緩存。初代Phenom依然采用AM2插槽,后期過渡到HyperTransport 3的AM2+,兩者互為兼容。
四核心的時代伊始,AMD再度掀起了真假四核之爭。AMD宣稱Phenom 9000系列是真正的四核心處理器,意思是它在同一片芯片上即包含了四個處理核心,而Intel的四核心處理器Core 2 Quad則是利用多芯片模塊(MCM)的方式,將兩個雙核心處理器的芯片安置在同一個基座上,然后兩片芯片之間再以Bus互相連接。
當時引起很大非議的TLB架構
正當AMD雄心勃勃之時,一道Bug卻給了AMD一個晴天霹靂。Phenom B2步進核心中,一項有關于TLB的錯誤,導致目前所有Phenom B2步進核心的處理器均出現(xiàn)報錯與死機。消息一出,市場一片嘩然!畢竟CPU自身導致的系統(tǒng)奔潰還真的是活久見,并且是除了更換CPU的方法外是無法完全根治的!
B2步進的都遭遇TLB BUG
錯誤的后果自然是市場的銷聲匿跡。自此,AMD被這個BUG所拖累,忙于修復Bug。不僅無法推出更高時鐘頻率的Phenom 9700與9900,而且即使修復了也會造成內存延時嚴重的副作用。雖然在2008年AMD發(fā)布B3步進核心來修正TLB的錯誤。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B3步進的頻率提升幅度依然不能讓市場滿意,加上又出現(xiàn)了緩存中的緩沖器故障的新問題。使得Phenom的首演是失敗的,這可以說,Phenom的架構是AMD發(fā)展史的一個重大失誤。
如性能比例圖,遭重的初代羿龍性能就不能打贏Intel的,更因自身問題而發(fā)揮不出性能
不僅如此,由于制程較競爭對手落后,使得耗電量較高、性能也較低,只有B3版本勉強可以與對手Intel Core 2處理器65nm版本競爭。此時,性能競爭的天平再次傾向Intel這邊。
以退為進
屏蔽掉一個核心的羿龍 X3
失手高端市場的AMD,加上當時對45nm制程研發(fā)的滯后,于是再次起用了性價比策略。看到Intel只有兩核心和四核心的處理器銷售,AMD看到了田忌賽馬的方法論。2008年3月27日,AMD正式發(fā)布了業(yè)界首創(chuàng)的三核心處理器“Phenom X3 8000”系列、新B3 Stepping的四核心“Phenom X49x50”系列,還有一款功耗僅65W的節(jié)能型9100e。
羿龍 X3的黑盒版本
AMD同時也恢復了以X4標注四核心、X3標注三核心的型號命名方式,LOGO上也都加上X4、X3字樣,這樣就更方便得讓用戶分辨產品類型。
以超頻性能與三大于二的性價比挽回DIY玩家信心(圖來自外媒)
通過田忌賽馬的策略來搶占中端市場份額,用3>2的小學數學來進行宣傳攻勢。實際上,憑借著不俗的性價比,Phenom X3當時的確起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乘著這股氣勢,AMD再度將祭出黑盒版,Phenom X3 8750 Black Edition黑盒版適時推出。不鎖倍頻的福利,讓當時的玩家嘗到了甜點。
急流勇退:羿龍 II
活躍時間: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
理性來說,AMD這種田忌賽馬的策略,只是短暫的止血,高端市場的回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要解決的就是45nm落后于Intel的問題,然后就是Phenom的推倒重來重新塑造頂級形象的問題。
Phenom II X4
羿龍 II X4
2009年年初,AMD終于給出了答案。AMD在2009年1月8日的CES大展上發(fā)布45nm制程的Phenom II X4處理器,宣告Phenom II的誕生。
羿龍 II X4 965 CPU
Phenom II X4 處理器仍使用AM2+插座,第一批的時鐘頻率為2.8Ghz(X4 920)和3.0Ghz(X4 940),45nm制程,解決了Phenom發(fā)熱量、功耗控制不理想的問題,獲得更好的能耗比。在規(guī)格改進上,Phenom II基于改進的Stars核心架構,IPC(每時鐘頻率周期指令數)也進行最優(yōu)化,內置DDR2存儲器控制器,三級緩存從2MB增加到6MB,Cool "n'" Quiet技術提升到3.0。
實實在在的堆料,務求重新提升高端競爭力
相比上一代,Phenom II X4 940完全遠拋離了Phenom X4 9950,無論應用軟件測試還是游戲性能測試,Phenom II綜合性能領先20-30%。不過,Phenom II X4定位在1000元到2000元市場,所以依然不能和Intel的高端競爭。于是,AMD再次祭出黑盒大法,后期推出黑盒版來吸粉。其中當時AMD Phenom II X4 955的超頻性能也不賴,曾極限超頻7GHz達成。
羿龍時代最經典的CPU:X4 955
羿龍II X4 955另外一個經典的地方在于它頑強的生命力,AMD對這款產品的支持一直延續(xù)到2012年4月份,使得渠道上羿龍II X4 955貨源充足,期間Intel發(fā)布了一代又一代酷睿、AMD最強CPU也由四核羿龍到六核羿龍再到八核FX,羿龍II X4 955幾經降價,最后來到了五百元級市場,相比當時同價位的四核FX、四核速龍在性能上幾乎是壓制性的優(yōu)勢,足以與i3媲美。
Phenom II X3
三核心依然在Phenom II 出現(xiàn)
AMD在Phenom II時代繼續(xù)沿用3大于2的策略。2009年2月,AMD針對主流市場發(fā)布了新一代的Phenom II X3 710/720三核CPU。該CPU采用改進的Stars核心和先進的45nm制作工藝,使其有著出色的性能表現(xiàn)。在Phenom II X3發(fā)布不久后,網上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傳聞——Phenom II X3可以打開屏蔽的第四個核心。隨后這個傳聞得到證實,使該CPU關注度迅速升高,引起一股搶購熱潮。
黑盒版的X3 720
開核+開緩存+超頻,Phenom II X3 720不僅帶來免費午餐,還贈送額外的甜點
Phenom II X3 720,開辟了開核的潮流。既能改四核,又能超頻,對用戶來說它真是天掉下來的餡餅!自然這款CPU成為了年度經典產品。但是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貨源一直不穩(wěn)定,后來更是直接被速龍II所取代,只能說是比較杯具的一代。不過,高可玩性,Phenom II X3 720帶來了一股真正DIY的清流。
Phenom II X6
K10的全面落后已經是事實,而對于下一代架構的開發(fā)因為AMD還在消化收購當時的ATI而滯后。要解決性能競爭問題,AMD只能采取簡單有效的方式,那就是堆核心數。
Phenom II X6,是K10的巔峰但事實就是架構已經落后Intel
2010年5年,在眾人的期待下,AMD終于發(fā)布了旗下首款六核CPU,Phenom II X6 1000T系列。
Phenom II X6加持了不少新特性
原生六核心設計,制作工藝為45nm SOI,CPU微架構與Phenom II系列一樣為改進的Stars架構(K10.5),采用AM3插槽,支持DDR3內存。除了擁有六個核心外,Phenom II X6的最重要改進莫過于引入了一種加速技術——Turbo Core,它會自動調整CPU頻率,以適應對多線程優(yōu)化不足的環(huán)境。其他規(guī)格與Phenom II系列保持一致。
AMD Phenom II X6 1090T
當時性能來看,Phenom II X6憑借6核6線程的優(yōu)勢,在眾多為多核、多線程CPU優(yōu)化的軟件中輕松打敗傳統(tǒng)的4核4線程CPU。但是面對4核8線程,Phenom II X6還是遜色一些。依然只考性價比來贏得市場。AMD Phenom II X6 1090T黑盒版,依然是AMD為挽留A粉與超頻玩家的良心與無奈之舉。
黑盒版本的Phenom II X6依然帶來不錯超頻性能(圖來自外媒)
那時候,AMD已經深深感受到K10架構的落后。無論是AMD自身還是忠實玩家,都期待AMD的全面變革。2011年,新的FX CPU出現(xiàn),沒有挽救水深火熱的AMD CPU市場,同時也宣告“X龍”時代的暫時結束。
退居二線:速龍 X2
活躍時間:2007年至2009年
放棄64標識的速龍 X2
時間回到2007年,那時候CPU市場中64位處理器已經相當普及。AMD覺得以64數字來作為型號來宣傳已經顯得多此一舉,于是在在2007年6月推出的Brisbane 45W BE省電版本的雙核處理器中,新品改稱為“Athlon X2”,去掉了 "64" 字樣,并使用全新型號,為BE-2350及BE-2400 低功耗CPU,還有于2008年推出的4系列與5系列的低功耗CPU。亮點就是功耗,只有45 W的TDP。均在當時的主流市場效力。
Phenom的簡化版Athlon X2 6000系列與7000系列,黑盒產品是最值得購買的
Phenom時代,AMD依然沒有忘記Athlon系列。將原來的Phenom核心屏蔽兩個Die,變成了雙核產品,名字為Athlon X2 6000系列與7000系列。同時,推出了6500、7750與7850三款黑盒產品。Athlon X2角逐千元以下市場,不過當時熱度都被Core 2 Duo的低端系列以及奔騰系列搶注了,關注度不高。
Athlon X2 5000,繼承64 X2 5000+的意志,為DIY玩家發(fā)放良心丸
到了45nm的Phenom II時代,AMD繼續(xù)推出Athlon X2系列,Athlon X2 5000與5500(注意,要和Athlon 64 X2 5000+區(qū)分)。這兩個CPU成為了當時的開核神器,只需輕松設置下,就搖身一變四核的Phenom FX-5000與5200!比起超頻,開核對于提升性能效果來說更加顯著。與當時的Phenom X3一起,掀起了開核狂潮,并在Intel身上搶回了不少主流級市場。
低端榮光:速龍 II
活躍時間:2009年至2012年
在Phenom II推出后,Athlon名義上已經相當于主流級的產品定位。為了與二代Phenom同步,Athlon X2再次改名,改成了Athlon II,于2009年秋季發(fā)布。
速龍 II X2、X3、X4,為AMD的入門低端CPU市場效力
K10時代的Athlon II
Athlon II系列采用AMD K10架構,與Phenom系列不同的是,Athlon II 處理器均不設L3緩存,但把舊有的每核512KB L2緩存增至每核1MB(四核仍為512KB)。另外,Athlon II的雙核產品均屬原生設計,命名Athlon II X2即并非通過屏蔽一顆四核處理器的其中兩個內核,因此處理器的熱設計功耗(TDP)也比Phenom II系列低。三核心的 Athlon II之核心架構也是與Athlon II X4相同,只是將其中一顆核心屏蔽起來作為市場區(qū)隔,命名為Athlon II X3。
Athlon II X4 640T
部分Athlon II X4是Phenom II的六核心系列屏蔽L3緩存而得來的。比如Athlon II X4 640T,所以用戶可以通過破解方法,打開被屏蔽的核心并打開L3緩存。于是,Athlon II X4 640T立即成為了當時的明星產品!只需通過BIOS設置,就搖身一變六核AMD X6-1405T!這種免費午餐,自然在當時的主流級DIY市場引起波瀾。
Athlon II X4 640T是從Phenom II的六核心系列屏蔽L3緩存而得來
可開核+給力超頻,Athlon II X4 640成為了當年最后一顆可以玩開核的CPU
事實上,由于Athlon II時代的閹割過于嚴重,難以與當時的Intel處理器競爭。在Phenom時代能被歷史銘記的就只有可開核的Athlon II X4 640T而已。
APU時代的Athlon II
AMD收購ATI后,提出的融合概念終于在2011年實現(xiàn),APU誕生多年,卻沒有真正帶來融合概念的廣泛應用,卻在千元內的整合市場發(fā)光發(fā)熱。結束Phenom為代表的K10架構的歷史后,AMD在高端市場以FX為主角,低端領域取出APU的CPU部分來進行武裝入門主流級的CPU。
AMD Athlon II X4 631
Athlon II X4 631就是產物,在2011年秋季推出。和以往的Athlon II系列不同,AMD Athlon II X4 631基于Husky微架構(改進版的K10),采用最新的32nm制作工藝,原生四核心設計,主頻為2.6GHz,每個核心擁有1MB二級緩存(以往是512KB),最高支持DDR3-1866內存。采用FM1接口設計,只支持A75/A55主板,并不兼容以往AMD Athlon II X4的AM3主板。
Athlon II X4 641
四核心和不到500元的售價,一度成為市場的大熱產品,也給固執(zhí)于雙核雙線程的奔騰系列不少壓力。2012年,AMD推出Athlon II X4 641,相比前者,主頻從2.6Ghz提升到2.8GHz,而售價卻是降到了400元出頭,再次把性價比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了當時AMD CPU少有的明星產品。
Athlon II X4 依然維持給力超頻傳統(tǒng),只是AMD不再提供開核的可能了
至此,速龍 II的時代結束。
老兵不死:速龍 X4
活躍時間:2012年至今
換了新包裝的速龍 X4
有趣的是,原本AMD是打算放棄“速龍”、“羿龍”品牌并扶正FX系列的,而FM1版“速龍II”只是“臨時工”的角色,甚至連產品LOGO、外包裝都是使用老版速龍樣式,誰料“無心插柳柳成蔭”,屏蔽了GPU單元的速龍X4 631/641居然賣得這么火!而2012年新一代AMD的路線圖上,已經為速龍制定了統(tǒng)一的LOGO和包裝盒,“速龍”經典品牌得以保留。
打樁機時代的速龍 X4
AMD Athlon X4 750K,可自由調整倍頻
于是,AMD Athlon X4 740/750K誕生,開啟了速龍 X4的時代。速龍 X4采用的是FM2接口,不兼容以往的FM1平臺,內在CPU架構也發(fā)生重大變化,從“原生四核”變成“雙模塊四核”,可以簡單把它理解成FM2接口的打樁機,只不過規(guī)格上進行了縮減,TDP熱設計功耗也下降到65W/100W。
不說不知道,當時AMD Athlon X4 750K的真實性能價格比數值是最高的
其中,750K屬于不鎖倍頻的“K”字輩,那么超頻性能自然是這款CPU最大的賣點,不過這一次AMD Athlon X4 750K的超頻幅度不值一提。不過,500元一下的定位,AMD Athlon X4 740/750K在入門CPU市場很有殺傷力,口碑不錯。
AMD Athlon X4 760K,給當年的奔騰雙核很大壓力
自此,AMD Athlon X4系列開啟一年一更新的節(jié)奏。2013年推出了AMD Athlon X4 760K,相比750K提升了頻率,超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超到4.7GHz無壓力,同時價格依然很有競爭力,讓當時的奔騰依然很難做,只剩下功耗的優(yōu)勢。畢竟是Athlon,畢竟是AMD一直以來的金字招牌。
壓路機時代的速龍 X4
采用壓路機架構的AMD Athlon X4 860K
2014年,Athlon X4 系列得到當時高端“壓路機”核心的加持,取代了原來了打樁機,同時,也是無獨顯核心版本的Kaveri A10 APU。型號也進了百位,成為了AMD Athlon X4 860K。接口為FM2+,支持A88/A85/A75等多系列主板。處理器采用原生四核心設計,處理器帶有4MB二級緩存,默認主頻為3.7GHz,通過AMD智能超頻技術,可以自動超頻至4.0GHz。當時剛好是奔騰二十周年G3258大肆宣傳的日子,但是憑借AMD Athlon X4 860K的堆料優(yōu)勢,即使G3258超頻了,也只能和AMD Athlon X4 860K不相伯仲。
880K,將入門級的四核推向新高度
2015年與2016年,AMD在500元以下市場乘勝追擊,分別推出了AMD Athlon X4 870K與880K。
內置更給力的散熱器
其中880K,不僅頻率突破了4.0GHz,盒裝散熱器更是和A10系列(7870K)同款的熱管下壓式散熱器,體現(xiàn)出AMD在入門低端市場的誠意。
銳龍出現(xiàn)之前,只有在低端領域,AMD才能找回場子
AMD Athlon X4 880K給AMD帶來了少有的認可。也給高傲的Intel敲響了警鐘,于是在七代酷睿架構的奔騰系列,Intel終于舍得打開奔騰的超線程。很明顯,這體現(xiàn)了競爭促進進步的道理。
蹭個熱度:速龍 APU
活躍時間:2014年至今
速龍 APU
由于速龍 X4這種純粹的CPU存在,Athlon系列一直與APU沒有太多聯(lián)系。不過在2014年之后,就不一樣了。AMD在這年推出了Athlon APU,聽起來是不是很拗口?但,它的確存在,只是因為定位關系缺少關注度而已。
AM1插座的規(guī)格,讓速龍 APU比平時的APU更小
AMD 速龍 APU 5350,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規(guī)格
Athlon APU采用SoC系統(tǒng)單芯片設計,面向平板電腦裝置、超輕薄筆記本電腦、入
EETOP 官方微信
創(chuàng)芯大講堂 在線教育
半導體創(chuàng)芯網 快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