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技術或將在今年讓無線充電成為主流
2014-06-16 20:46:34 本站原創問世多年的無線充電技術卻未能獲得普及,其中的原因并不僅僅只是技術限制那么簡單。而在全新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的幫助下,這種充電方式或許會在今年真正被主流市場所接納。
物聯網被認為是互聯網出現之后業界所面臨的最大轉變。根據分析師預測,聯網設備在2018年的數量將達到300億部。最近還有報道稱,美國家庭在同一時間平均要給最多10部設備充電。隨著聯網設備的數量持續增長,這個數字也只會越來越高。試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在同一個表面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手表等多款設備進行充電,而不必將它們挨個連接到充電器上,那豈不是非常方便。
無線充電讓用戶無需線纜便可對多臺設備同時進行充電,雖然這項技術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它從第一代的感應技術向第二代共振技術的演變或許可以將其真正帶向主流。
感應技術需要兩個充電線圈,分為作為發射器和接收器。一股交流電會穿過發射線圈,形成一個磁場,然后將電壓導向接收線圈,從而實現對于移動設備的充電。雖然感應技術讓外界對無線充電產生了興趣,但它也具備一些自身限制,比如同一時間只能為一臺設備充電,且設備必須精確地被放置在充電板之上。
感應充電存在的限制并非是無線充電未能發展壯大的唯一原因。多種不同充電標準給用戶帶來了疑惑和沮喪,也讓這個初生的領域變得復雜。無線充電想要最終成為主流,現有標準要么必須相互兼容,要么就融合稱統一的標準。
而這也是目前正在發生的情況,這要多虧了共振無線充電技術。共振式無線充電目前正由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A4WP)和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兩大充電標準所推廣,不同于之前的老技術,共振式充電基于磁共振的原理,在空間上擁有更高的自由度。
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由一個簡單的發生器天線(可支持多個接收器)和無線充電控制系統(使用Bluetooth Smart進行通訊)組成,并有能力穿過非金屬表面。Bluetooth Smart可在無線充電接收器和充電表面之間提供一個可靠的通訊渠道,這意味著即便是最小型的設備,比如耳機和可穿戴設備,也能夠和充電表面進行清晰、智能的通訊。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使用起來簡單方便,其在空間上的自由度也讓多款設備同時獲得充電成為可能。
這些益處正在推動多種充電標準朝著最終的融合進行合作。外界預計,無線充電領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實現融合,而在那之后,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進入市場。因為可以同時對多部設備進行充電,無線充電于對迅速成長的物聯網市場也顯得意義非凡。
試想一下這種能力對于企業、零售商、服務商和消費者來說都意味著什么。無線充電站會開始出現在任何地方,無論是咖啡館、機場、餐館、電影院還是家具上;消費者則可以在幾乎所有的地方對自己的設備進行充電;零售商和服務商則甚至可以使用無線充電來部署增值服務,讓用戶可以在最愛的商店、機場或其他商業場所當中獲得個性化的體驗。
而想要達到這種程度,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還需要具備端對端的解決方案,來讓OEM廠商可以將其整合到大范圍的設備當中。它需要具備對于感應式無線充電器的向后兼容性,同時確保運行不會產生干擾。
對于任何智能手機用戶來說,無線充電毫無疑問都是非常快的功能。在一個由無線網所驅動的世界里,擁有多款聯網設備的消費者也絕對需要這樣的功能。業界朝著單一標準的融合以及端對端的解決方案對于推動無線充電進入主流起到很大幫助。
根據ABI Research的預測,無線充電設備在2015年底的數量將達到1億部,而可穿戴設備在2018年的數量會達到4億部。考慮到這些,無線充電方面的技術進步無論何時到來都不會顯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