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我國光伏業健康發展核心動力
2013-12-17 21:08:31 本站原創“在經歷了近年來的起伏之后,光伏產業正走向更加成熟的發展階段,而驅動創新對光伏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在12月12日舉行的中國國際光伏產業創新技術應用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表示,隨著光伏產品在國內市場應用的加快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環保壓力,創新驅動將使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更大,“將帶動產業實現突飛猛進。”
前沿研究尚有差距
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困頓之后,光伏產業峰回路轉,在今年已初露復蘇跡象。石定寰預計,今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將達10吉瓦。“之后幾年也會以每年至少10吉瓦的速度增加。”國內市場的開啟在拓展制造企業市場的同時,也加速了行業整合,促使企業加速科技創新。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委員趙玉文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我國光伏產品特別是硅片、晶硅電池和組件都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和較高的性價比。“這是我們光伏領域專家、企業等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還應看到,就技術而言,從上游的材料到下游的市場,我們跟國際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據了解,包括上游的多晶硅材料、整個生產鏈中的原輔材料和設備制造,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雖然已經由之前的空白狀態發展到適應于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需要的水平,也形成了我國自己的材料制造業、設備制造業等。但除了硅片、電池、組件以外,其他領域還和國際水平有很大差距。而在電池研究領域,我國的前沿研究也略顯滯后,實驗室水平距國際水平還有不小距離。
“這些都是我國光伏產業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如果沒有這些基礎性的研究作為后盾,要保持光伏產業長期的國際競爭力是很難的。”趙玉文說。
體制機制亟待創新
據英利集團首席技術官宋登元介紹,我國主要的光伏制造企業近年來在電池技術研發領域已有較大突破。“包括英利‘熊貓’系列的晶硅電池、尚德的 ‘冥王星’、晶澳的‘博賽’等產品實驗室效率都超過了20%,產業化效率也能達到20%左右。”宋登元表示,這也與有關部委對光伏制造行業準入條件的要求相符。
今年9月工信部出臺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提出,“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應滿足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8%和20%”。而11月28日工信部公布的首批符合規范條件的134家企業名單中,多晶硅制造企業只有11家。未入圍企業如不想在產業整合的大潮中消失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加快科技創新。
然而,在專家們看來,實現光伏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亟須創新的不只有技術。
“未來光伏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的創新、觀念的創新,也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趙玉文表示,我國在多晶硅制造的個別環節水平已經很高,但是整體性價比跟國外相比還有差距。“技術上我們已經很接近,但體制上的原因使多晶硅產品成本與國外還有差距。國外的多晶硅制造企業都是作為化工產業的一個環節,而我們的多晶硅制造幾乎全部是從原材料到多晶硅產品產出的自我封閉,缺乏精細的分工。”趙玉文表示,目前我國的多晶硅制造企業還沒有能力獨立參與全產業鏈的化 工生產,“而大型化工企業則對多晶硅制造顯然還不怎么感興趣。”
政策須在實踐中完善
今年以來,國家為支持光伏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與會專家建議對已出臺的扶持政策要進行不斷的完善和修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要在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對光伏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以此為標準,我們發現,一些政策確實還有缺陷。”趙玉文表示,此前出臺的標桿電價,經過測算,在東部地區收益率只有6%左右。而在西部地區,則有1.6元左右。“這就對東部地區不太公平,收益率偏低,但東部恰恰是負荷中心。我們希望扶持政策能對全國各個地區都是公平的,這才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這顯然也代表了行業內不少人士的呼聲。一些與會人士在與記者的交流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愿,希望政策能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
在逐步走出產業困局的泥潭之后,創新驅動顯然已成為我國光伏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