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LCD的4倍 OLED電視2014年滲透率僅1%
2012-04-21 11:57:19 本站原創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技術快速發展,原本主要以手機應用為主,但近來直接跳升到大尺寸電視應用市場。不過,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謝勤益指出,OLED技術要達到普及化,在生產技術、成本結構方面都還有待突破。預估2012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可能達10。8萬臺,2013年估不到100萬臺,2014年可能接近300萬臺,屆時占整體電視市場滲透率約1%,進展緩慢。預期到2018、2019年,OLED電視滲透率才能分別達到14%、21%。
謝勤益進一步說明,根據技術和成本結構模擬分析,如果2012年底量產OLED電視,整機價格可能落在7000-8000美元,以55吋機種來說,大約是同尺寸LCD電視價格的4倍。預料可能還需要3-4年時間,OLED電視的價格才能降到同尺寸LCD電視價格的兩倍左右。如何克服量產技術和供應鏈的問題,仍是OLED電視在量產上所要克服的困難。
據觀察,韓國三星在2011年結束與SONY在面板事業的合作關系后,被預期將于2012年把面板(大尺寸、中小尺寸)事業加以整并,未來可能會有更多TFT-LCD液晶面板的產能、投入OLED面板事業的生產。LGD過去進行許多整合性策略合資,目前也已掌握許多白光OLED相關的技術與專利。
臺灣方面,友達光電(2409)目前在OLED也已有所布局,包括與日本材料廠商策略聯盟,同時可能也將與電視品牌業者(SONY)合作投入OLED電視。日本顯示器JapanDisplay(由日立、東芝、SONY三家大廠之中小尺寸面板事業整并而成)未來不僅將逐步朝LTPS面板技術發展,甚至也可能會轉到OLED面板生產,與臺灣面板廠形成正面競爭。
謝勤益認為,OLED技術的興起,在于大家對于顯示器/面板的需求趨向更薄、更輕、色彩更漂亮,甚至更省電。不過,當年TFT-LCD取代CRT時,CRT技術已經沒有新進展,但今,盡管OLED技術正在發展,TFT-LCD技術也還持續演進,因此,兩個時點不可同日而喻。
原本OLED系從小尺寸開始量產(導入手機應用),現在直接跳到電視應用,跳過了中間尺寸的筆記型電腦、監視器等應用,據悉,主要系因為電流驅動到更大畫面時,電流會慢慢衰竭,進而影響到OLED顯示器上白色的呈現,而PC應用大部分使用時間都是白色背景(因文字及文件等處理時間較多)。因此,OLED面板的下一個應用發展,就鎖定了市場規模還在持續成長的電視電視應用。
然而,盡管OLED面板優點很多,但妙的是,關于亮度、耗電等具體數據,卻遲遲沒被韓系大廠提出詳細說明。因此,有人質疑,這可能是因為OLED面板的亮度其實還沒辦法像TFT-LCD液晶面板那么亮,而且即使OLED面板并不需要使用背光源,但可能有其他因素導致OLED面板其實也沒有比TFT-LCD液晶面板更省電。相關問題點有待厘清。
謝勤益強調,目前OLED面板普及化的最大挑戰在于生產技術,在來就是成本。預估2012年全球可能有10。8萬臺OLED電視,2013年估不到100萬臺,2014年估將接近300萬臺,屆時占整體電視市場滲透率約1%,雖然數量上將持續成長,但滲透率進展相當緩慢。主要就是因為生產技術、成本結構還有障礙需要突破。
根據成本結構模擬分析,如果2012年底量產OLED電視,整機價格可能在7000-8000美元,以55吋機種來說,大約是同尺寸LCD電視液晶電視價格的4倍。預料可能還需要3-4年時間,OLED電視的價格才能降到LCD電視價格的兩倍左右。
展望未來,DisplaySearch預估,2015年全球OLED電視市場出貨量規模可能達到600萬臺、滲透率估約2%,2016年出貨量估將增至1300萬臺、滲透率估達4%。2017、2018、2019年全球OLED電視出貨量估將分別達到2400、4800、6900萬臺,滲透率估將分別達到8%、14%、21%。
未來OLED顯示技術的進展能否加速,謝勤益說,可能關鍵在于是否有很多面板廠商愿意繼續擴大投資到OLED技術,尤其在眼前幾年內、可能還不會有太多投資報酬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