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領域能否搭上物聯網快車?
2012-02-21 21:26:44 本站原創進入21世紀,物聯網廣泛地應用于我國流通領域。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將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列為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這也將帶動流通業的整體發展,促進智能流通的深化。
2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在網站公布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指出,到2015年,我國要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規劃》將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等列為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
對此,商務部市場運行調控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洪濤認為,智能流通應成為“十二五”流通科技的核心。
智能流通已起步但問題猶存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物聯網廣泛地應用于流通領域,如批發、零售、餐飲、美容美發、洗浴洗染、家政、修理、配送、快遞領域的網下與網上交易、智能物流、智能供應鏈、智能菜單、POS結算系統、環境監控管理、商品的及時補貨系統、防盜系統、智能商業、客戶關系管理、冷鏈物流、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平臺、商業智能、商業流程管理、節能減排、未來商店、體驗商店等,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普及。
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肉類蔬菜可追溯體系建設在20多個城市試點。同時,在醫藥、農產品、食品等行業也有類似試點。物聯網科技在流通領域創造性應用也促進著中國傳統流通業向現代流通業的轉型與升級。
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全國銀行卡累計發行量已達28.06億張,國內聯網POS機具已達438.7萬臺。截至2011年1月,按照國家ETC標準和交通運輸部行業規范建設和開通ETC的省市有17個,開通車道數1930多條,使用車載機(OBU)不停車收費用戶約120萬個,使用統一標準的非現金支付卡用戶60多萬個,自建客戶服務網點341個。
不過,目前智能流通發展仍存在問題。在15日舉行的“《物聯網經濟學》新書發布會”上,洪濤指出,在我國物聯網以30%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能流通卻被“邊緣化”了,由于許多新的政策和措施沒有向流通產業傾斜,導致微利的流通產業無法搭上物聯網經濟的快車,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長期以來"流通無科技"觀點盛行,有人認為,流通沒有科技,也不需要科技,流通即使有科技也不過是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的運用而已。”洪濤認為,流通有科技,而且流通科技能夠直接轉化為流通生產力,即使成熟科技在流通領域運用也需要有一個創造的過程,如ERP在流通領域發展過程中就出現過許多不能夠與流通實際相結合的弊端,需要做大量的二次開發工作。
流通科技值得期待
201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2000億元,預計到201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智能流通涉及多個流通領域,根據微笑曲線理論,流通在產業鏈條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智能流通涉及到智能商品、智能物流、智能交易、智能消費,是流通現代化和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它將使智能流通與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農業等結為一個有機整體。洪濤認為,發展智能流通是流通現代化和消費升級的重要內容。
洪濤建議,可以加快普及實物商品電子標簽服務商品規范化、建設智能流通體系及其試點,同時,探索1+5模式,即以智能流通對象為中心的流通體系框架,明確智能流通的利潤對象、利潤點、利潤源、利潤杠桿、利潤屏障。
同時,要避免物聯網進入“中斷期”,喪失發展的“機遇期”,使之由引入期、成長期、發展期,進入繁榮時期。
洪濤認為,應將建設智能交易、智能物流、智能配送、智能供應鏈、智能交易市場、智能商店示范城市、智能流通企業、智能流通基地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工作,以促進我國流通業現代化水平,真正發揮其先導性、基礎性流通產業的作用;通過系統地總結我國蔬菜、肉類、醫藥等產品可追溯體系的經驗,以及我國智能商店(市場)建設的經驗,推動其他商品智能流通模式的創新與發展,建設一批智能流通試點城市、試點企業、試點基地;以電子標簽作為切入點,促進我國智能流通的普及和發展,使之成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的重要工具,保護我國自主知識品牌;同時,運用遙感技術(北斗衛星導航)進行流通網絡規劃與設計,避免流通領域重復建設、趨同投資的傾向,導致流通業資源的浪費。
洪濤還建議,應建立和完善物聯網經濟學、智能流通經濟學,探索物聯網實驗經濟學、智能流通實驗經濟的發展,以促進我國多層次、多功能、多規格的貿經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