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Mate S:比iPhone更早采用的壓感屏體驗很贊
2015-09-14 20:13:55 nMate 7在國產手機市場奇跡般的突出重圍,不僅令市場對于這家老牌國產手機廠商有了新的定位和期許,對于華為自己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如何維持旗艦機在國內手機高端市場的地位,如何打造出超越Mate 7的機型,在最新發布的Mate S上,華為給出了回應。
工藝
華為這幾年在工藝上的進步與突出,是有目共睹的。對于金屬機身的追求與堅持,令華為一眾高端機型都有著相當出色的外觀與手感。
Mate S繼承了優良的傳統。機身采用了全金屬材質,同時配合弧線的后蓋設計,邊角最薄厚度僅為2.65毫米,而整機最厚部分也僅有7.2毫米,握持手機時與手掌相當貼合。此番對于金屬機身屏蔽信號的問題,華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與國際廠商類似的天線條設計,從Mate 7的塑料材質噴涂金屬漆后蓋,到P8的任性黑色玻璃,Mate S的解決方案明顯整體性更強。
Mate S正面搭載了一塊5.5英寸1080p的Super AMOLED屏幕,2700毫安時的電池畢竟對于大屏全高清是個挑戰,因此從各個角度都要進行省電優化,AMOLED的黑色不發光特性在這個環節進行了很好的支持。
而在正面面板上,華為采用2.5D玻璃加強屏幕邊緣手感,同時為了保證金色配色的完整感,正面玻璃也同樣采用了金色的處理,但是從實際觀感上質感與后蓋的金屬材質還是有一個比較明顯的落差。
指紋指節與按壓
屏幕尺寸的增減,對于交互操作與使用習慣來說有著決定性的改變。當用戶發現他們的手指無法在現有的屏幕上完成熟悉的操作時,就會開始尋找另一個維度的交互探索。
關于Force Touch壓感屏幕,其實是蘋果最先在Apple Watch上添加的,初衷是由于手表屏幕尺寸太小,蘋果希望盡可能在小屏幕上減少菜單按鈕,因此壓感屏幕實際上作為了一個無形的按鈕存在于手表屏幕上。
在隨后的MacBook 2015款中,蘋果再次使用了壓感技術。不過由于MacBook的觸控板本身面積很大,用戶基本不用顧忌在上面進行任何的點劃操作,因此蘋果對于這項技術只給出了兩個應用,其中一個是在視頻加速快進時用力按壓加速度提升;另一個是在網頁中用力按壓預覽新的網頁。除去這兩項應用,很難再找到可以使用壓感屏的操作。這也是目前壓感屏幕所面臨的最尷尬之處:它的價值,必須體現在點觸、長按以及滑動三種操作方式以外。但現在對于華為EMUI系統來說,這樣的交互幾乎不存在。而在蘋果最新發布的iPhone 6s上,蘋果為iOS重新創造了這種新的交互形式——預覽(Peek),才得以使這項操作最終落地。不知道同樣的交互形式,會不會出現在華為未來的旗艦機型號上。
Mate S在前期推廣最大的噱頭莫過于壓感屏幕的加入,不過當我們看過IFA華為的發布會就會發現,華為對于壓感屏的使用頗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意味(評測機甚至不具備壓感屏幕功能)。
目前Mate S的壓感屏已經展示的功能包括在瀏覽相片時用力按壓屏幕,使得按壓位置的圖像隨力度大小不同而放大縮小。但從操作的過程來看,放大和縮小的顯示效果并不平滑。而退一步說,雙擊放大圖片的體驗真的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嗎?而壓感屏的另一個演示則更像是功能性演示,用戶打開一個稱重應用,隨著按壓屏幕的力度不同,應用會顯示出不同的重量,這幾乎就是將壓感屏的工作原理以應用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實際使用中,稱重的物體能否以點的形式接觸屏幕,這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壓感屏幕的表現不讓人滿意,但是指節交互的表現倒是相當不錯。由于手指與指節識別不同,同時支持指節的滑動與敲擊,因此在實際使用時,指節操作可以說打開了另一個手機屏幕,用戶可以通過設定好的指節手勢打開相機、音樂等應用,拋開學習成本不說,這樣的設定比劃出一個二級菜單然后找應用點選快速的多。
除了指關節滑動打開應用,Mate S還支持單指關節敲擊截屏與雙指關節開啟錄制屏幕。雖然這些應用都不是殺手級別,但是在手機交互發展進入瓶頸的今天,這樣的操作可以為手機加上一個不錯的分數。
指紋識別按鍵也成為了增加交互維度的一個新工具。在Mate S上,指紋識別鍵被定義成了一個微型的觸控板,用戶可以在任意界面下下劃呼出通知中心,在相冊界面可以左右滑動進行圖片的切換。下劃呼出通知中心的設定在剛使用時確實相當驚艷,單手操作時對于屏幕頂端不易觸及的區域,指紋按鍵的位置相當趁手。不過在使用了更長的時間之后,指紋按鈕后置的設計也開始暴露一些問題。
在使用手機時,由于解鎖鍵位置幾乎就是食指平時最容易擺放的位置,因此在握持時,經常會出現誤操作呼出通知中心的情況;而在把手機塞到褲子口袋里的時候,同樣由于指紋解鎖的黃金位置,使得經常在把手機塞到口袋里過程中解鎖了手機,又要掏出來重新鎖屏,情況出現頻繁的時候還是讓人心煩。這大概是屬于按鍵位置過于貼心而帶來的煩惱吧。
芯片性能
Mate S使用了華為自家生產的麒麟935芯片,雖然這枚芯片有著64位8核3GB大內存的頭銜,但是由于八顆核心都采用了A53(四顆低主頻1.5GHz的A53,四顆2.2GHz的增強版A53核心),因此在性能方面與高通驍龍810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同樣也弱于高通的驍龍808。GPU方面麒麟935為四核的Mali T628 MP4、主頻680MHz。
雖然性能落后高通驍龍810,但是功耗與性能向來不可兼得,華為在對于麒麟935的功耗方面控制的比較出色,同時配合系統內置的App耗電檢測功耗,使得Mate S在使用的過程中既保持了系統的流暢穩定,同時又在電池2700毫安時并不算大的前提下,保證了待機水平能夠維持在一個相當不錯的水準。
不過較為遺憾的是,Mate S并不支持5G的Wifi技術,雖然買Mate S的用戶大多數可能并不知道5G Wifi是什么。簡單地說,這是一種第五代Wifi技術標準,在更小干擾的同時擁有125MB每秒的傳輸速度。不過考慮到手機是一種迭代產品極快的產品,大部分人會在兩年內更換新手機與5G Wifi目前還缺乏更多技術支持的現狀,華為舍棄5G Wifi技術也算是可以理解的。
拍照
華為為Mate S的后置鏡頭幾乎祭出了最強配置,1300萬像素鏡頭、藍寶石鏡片配合光學防抖。同時支持手動調節參數、流光快門等一些主流的拍照模式。
樣張表現方面Mate S此番的整體表現出色但不是非常穩定。在某些情況下,自動模式下的曝光準確度與白平衡表現甚至要超過iPhone 6,但是在某些環境下,Mate S的拍照出現過白平衡明顯偏移的情況。Mate S的樣張并沒有很強的涂抹感,細節還原也相當到位,但是令我比較不解的是,Mate S這枚1300萬像素的攝像頭在解析力方面并沒有與iPhone 6的800萬像素拉開差距,樣張放大到相同大小后,兩者的細節方面表現接近。
以下是Mate S的樣張。
華為的EMUI是在國產手機廠商中,對于Android與iOS兩個系統優勢整合比較好的一個系統。
Mate S的EMUI 3.1系統基于Android 5.1。但是在UI風格設計上,更貼近iOS,其中包括通知中心的引入,多任務界面的縮略圖顯示,應用打開時的縮放動畫,主界面下滑進入搜索,這些操作體驗都與現在的iOS系統十分接近,因此如果你之前是一名iPhone用戶,那么在使用Mate S時不會有太多的學習成本產生。
而在快捷開關、home鍵上劃進入語音搜索,桌面插件的使用上,EMUI又謹遵Android規范,因此在一些操作中,這款系統比iOS與原生Android相比,更加便捷快速。
待機
雖然2700毫安時的電池容量不大,但是由于華為采用了多重的節電措施,如麒麟935芯片控制功耗的出色能力、Super AMOLED屏幕省電的特性、系統層級的省電提醒(提醒后臺耗電應用),Mate S的待機在正常使用下還是能撐過一天的,正常使用一天下來大概剩余30%左右的電量,在線觀看高清視頻一小時消耗12%的電量。雖然沒有強悍的待機能力,但是對于普通用戶正常使用,還是綽綽有余了。
總結
對于新技術的嘗試與追求,華為在國產手機廠商中始終走在前端。此番雖然對于壓感屏幕的應用化還并不成熟,但是華為在人機交互中的多重嘗試,還是能夠清晰的傳達出“華為想和其他手機不一樣”這個信號。這對于安卓手機同質化,國產手機同質化的今天來說,尤為難得。
而4199元的定位顯然是華為對于Mate系列市場定位的上探。拋開使用體驗不談,華為對于Mate系列的市場包裝與定位之準確,確實在國內市場領先其他對手,“金色”、“高端”、“大氣”這些詞都成為了對于某個群體難以抗拒的詞匯。至于最終這款手機是否能夠復制Mate 7的市場成功,我們將答案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