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開發史(完)空氣電池能否實用化?EV注重充電勝過容量
2015-03-25 20:52:31 cnBeta
![]() |
圖1:這是日本的第一輛汽車? 法國畫家Bigot在1898年發行的《在遠東》中描繪的汽車。 (點擊放大) |
從那以來,汽車在近110年的時間里,不斷排放著二氧化碳(CO2)和污染物。直到20世紀后半段,必須設法治理
汽車尾氣的觀念才開始出現,隨之涌現出了LEV(low emission vehicle)、ULEV(ultralow emission
vehicle)和ZEV(zero-emission
vehicle)等思路。其中,ZEV最難利用內燃機實現。純電動汽車(EV)和混合動力車(HEV)因此應運而生。
尾氣排放規定最初是以污染物為對象。但近年來,從防止氣候變暖的觀點出發,CO2減排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且,因為擔心化石燃料枯竭,還傳出了汽車脫石油化的呼聲。
車用電池的開發歷史悠久。電池替代化石燃料是電池技術人員的一個夙愿。筆者于1960年代中期進入索尼。當時,索尼就已經在著手開發車用電池。索尼挑戰的目標是空氣電池。隨著EV的繁榮發展,空氣電池作為“后鋰電池(LIB)”,重新受到了關注。
空氣電池如同“麻疹”
1960年前后,各公司競相開發用來替代石油的電池。索尼也開始著手開發燃料電池。筆者進入公司后便被分配到了燃料電池開發組。
當時,索尼開發的燃料電池不是常見的氫氧型,而是使用空氣(氧氣)的鋅空氣(Zn-Air)型。Zn-Air型可以使用堿性電解液。因此,
正極催化劑可以使用價格遠低于鉑(Pt)的銀(Ag),而且還有一大優點是負極可以使用金屬鋅(Zn),無需催化劑。索尼于1966年開發出了1號試制品
(圖2)。
![]() |
圖2:空氣電池歷史悠久 筆者等人開發的Zn-Air型燃料電池。1966年11月18日拍攝。左為筆者(當時25歲),右為研究室長馬場英夫。 (點擊放大) |
現在,空氣電池作為后LIB,重新成為關注焦點,Zn-Air電池也躋身候選之列。旭化成的吉野彰表示,Zn-Air電池的開發可以稱之為
電池技術人員必經的“鋅空氣電池麻疹綜合征”。只要是電池技術人員,就一定參與過這種電池的開發。筆者也在40多年前染上這種“麻疹”,產生了免疫力。在
這里,筆者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冷靜地思考Zn-Air電池存在的課題。
把Zn-Air電池作為二次電池面臨著難以跨越的難關。比如說枝晶問題。鋅負極在充電時會析出樹枝狀的鋅。會增加引發內部短路等故障的危險性。為遏制枝晶出現,許多技術人員曾多次發起挑戰,但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索尼在40年前試制燃料電池車
筆者等人當時為解決枝晶問題,采用了燃料電池的形式(圖3)。現在開發的鋰空氣電池大多是基于這一思路。
![]() |
圖3:Zn-Air型的概念圖 燃料電池形式為防止枝晶形成和flooding需要大費周章。 (點擊放大) |
燃料電池形式的機理如下:鋅顆粒分散在氫氧化鉀(KOH)等堿性電解液中,利用水泵將鋅顆粒與電解液一同送入電池。正極上存在大量微孔,空氣中的氧氣經由微孔向內擴散。這就是所謂的氣體擴散電極。電解液在微孔的內壁上形成彎液面*,在彎液面的頂端,將形成電解液(液相)、正極催化劑(固相)、氧氣(氣相)相接的三相界面。因為氧氣到氫氧根離子(OH-)的反應是在三相界面產生,所以在設計氣體擴散電極時,要盡量增加三相界面的數量。
*彎液面=因界面張力而在細管的液體表面形成的凸狀或凹狀的曲面。
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氣體擴散電極的微孔后,會在三相界面生成OH-,與鋅發生反應。鋅最終以鋅酸根離子(ZnO22-)的形態溶解于電解液。通過回收電解液進行電解,可以重新制備鋅顆粒,再作為燃料使用。如上所述,燃料電池方式的二次電池可以避免枝晶問題。
筆者等人在1970年試制出了以采用這種原理、輸出功率為3kW的Zn-Air燃料電池為動力源的燃料電池車(圖4)。燃料電池一般來說可
以長時間放電,但輸出功率小,在起步和爬坡時往往功率不足。因此,試制車配備了Ni-Cd電池作為輔助電池。Ni-Cd電池在燃料電池有余力時可以通過燃
料電池充電。
![]() |
圖4:配備Zn-Air型燃料電池的汽車 從車體到馬達都是在索尼試制。 (點擊放大) |
半路殺出“flooding”
枝晶問題借助燃料電池方式得到了解決。但燃料電池在工作中又遇到了伏兵——氣體擴散電極的“flooding”(漏液)問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費周章。
氣體擴散電極原本就為防止電解液從微孔滲出采取了措施。具體方法是采用撥水性強的聚四氟乙烯(PTFE)作為電極的基本材料,使擔載催化劑
的碳粉在其中分散。電解液受到PTFE的遏制,理應不會在電極表面滲出。然而,在筆者等人長時間使用燃料電池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電極表面滲出了水
滴。
當時,為查明原因,我們實施了在KOH水溶液中插入銅棒的實驗(圖5)。氣體擴散電極的主要材料是碳,原本應當使用碳棒。但因為找不到表面光滑的碳棒,所以實驗用銅替代碳,對表面進行了觀察。
![]() |
圖5:隨著時間的推移,K2CO3析出 在KOH水溶液中插入銅棒進行實驗,在靠近液面的銅的表面,析出了致密的白色物質(K2CO3)。 (點擊放大) |
LIB上市1年后與日產合作開發EV
接著來說LIB在EV和HEV中的應用。索尼于1991年在全球率先上市LIB后,從第二年開始與日產聯手,合作開發以LIB為動力的EV。大約在1995年,能夠稱之為EV用LIB的電池開發成功(圖6)。這種LIB的正極使用LiCoO2,負極使用硬碳(HC)。HC的循環特性和負載特性良好,性能在EV用LIB中得到了充分發揮。而且充電接受能力強,利用再生制動回收能源(充電)的效率高。
![]() |
圖6:EV用LIB模塊 1990年前半段到1998年,索尼與日產合作開發配備LIB的EV。 (點擊放大) |
8節LIB串聯成模塊,上方設置BMU(battery management unit)(圖6中小箱子)。汽車以12個這種系統串聯而成的系統為動力源。LIB共計96節。配備索尼開發的這種LIB的日產試制車在1995年10月 的“東京車展”上進行了展出。而且,日產還于1997年發布配備LIB的EV“Altra EV”(日本名:R'NESSA EV),在日美兩國售出了200輛(圖7)。續航距離為130km,最高速度達120km/h,性能在當時極具突破性。
![]() |
圖7:1997年開發的“Altra EV” 配備索尼LIB的EV。在“第31屆東京車展/1995”上展出。 (點擊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