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晶圓雙雄之爭,聯電是怎么落后的?
2015-10-31 09:14:20 leiphone在半導體代工領域,臺積電(TSMC)、聯電(UMC)、格羅方德、三星和中芯國際(SMIC)一直霸占了市場前五的位置。其中臺積電和聯電都來自臺灣,業界稱他們為“臺灣晶圓雙雄”,不過去年的代工市場報告顯示,臺積電以 53.7% 的市占率占據了半壁江山,雖然聯電排名第二,但是其市占率僅為 9.9%,兩者的實力不在一個層級,從這一數據來看聯電還是有些名不副實。
臺積電能夠坐穩半導體代工的第一把交椅,主要得益于其在制程上的領先,在 2015 年之前,臺積電一直擁有最先進的移動芯片制程,僅落后英特爾,這位其積累了大量的優質客戶,如三星、高通、聯發科以及蘋果等;今年年初,三星率先推出業界首個 14nm 處理器,而臺積電的 16nm 直到今年 8 月才量產,表面上看臺積電已經毫無優勢可言,但是我們需要認識到三星 14nm 和臺積電 16nm 是同代制程,而且事實證明三星的 FinFET 制程的成熟度并不高,其良率與效能還有待提升。而臺積電的 16nm 雖然問世晚了半年,但更實用。因為 iPhone 6s 的 A9 芯片門事件,臺積電更是引起了廣大果粉們的關注。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認為臺積電很厲害,但是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聯電才是半導體代工的鼻祖。
早年聯電一直是晶圓代工領域的領導者,但是到了 2003 年,臺積電 0.13 微米自主制程技術驚艷亮相,而聯電則因為決策性失誤,在該制程上選擇與 IBM 合作開發,最終臺積電獲得了勝利,這一節點成為了兩者競爭的分水嶺。之后,臺積電一路躍升為晶圓代工的霸主,而聯電業績平平開始拖隊,此后的事情無需贅述,兩者在這場競賽中的走勢一直延續至今。
來看看聯電 28 日公布的第三季財報:由于市場需求放緩,臺聯電整個第三季的產能利用率從上一季的 94% 驟降至 89%,當季營收 353.2 億新臺幣,同期相比上季降低了 7.1%,比去年 Q3 增加了 0.3%,而毛利、毛率都有下降,利潤只有 9.81 億,與上季的 38.76 億相比下降了 74.7%,比去年 Q3 的 16.87 億也下降了 41.8%,堪稱慘淡。
聯電公布的數據還顯示,其 40nm 以下制程的營收占比 35%,其中 28nm 制程營收僅為 10%。而臺積電第三季的營收為 2125 億新臺幣,其中 28nm 制程營收占比 27%,都甩開聯電 N 條街了。
盡管其他晶圓廠已經推出了新制程(三星的 14nm 和臺積電的 16nm),但 28nm 代表聯電目前最先進的制程水準。
聯電 CEO 顏博文曾表示,28nm 制程會是一個“強勁、且生命周期長(strong, and long-life node)的制程,而 20nm 制程則不會成為主流制程(weak node)。可見聯電對 28nm 工藝的執著迷戀的程度,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其工藝升級比其他幾家慢了幾拍。
今年 7 月,聯電還宣稱即將跨越 20nm 制程,計劃在 2017 年上半年開通 14nm 產線(類似三星的做法),目的是加快追趕三星和臺積電的步伐。
但是在此之前,聯電要保證競爭力 28nm 產線還需要加把勁才行,之前就有分析師批臺聯電的 28nm 產能進展過慢,因為正常情況下 28nm 產能達到 20% 營收比率,應該只要 3-4 個季度,而他們現在花了 1 年時間也只提升到 10% 左右。聯電最新的計劃是,到 2016 年第二季,28nm 制程市占率能達到15%-20%。
實際上,28nm 制程在芯片制造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業內人士表示,28nm 制程在移動設備上的需求將持續 3 年,而且物聯網設備更依賴現有成熟的制程。對聯電而言,想要在制程上反超幾乎是天方夜譚,14nm 制程始終是個不確定因素。
所以,聯電可能會在相對成熟的 28nm 制程上加碼,代價就是 14nm 制程會遭到延遲。在資金和技術都匱乏的情況下, 力守 28nm 或許是聯電保持晶圓代工第二位置最可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