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無“芯”之痛 “中國芯”產業鏈初建
2016-08-31 20:35:15 經濟參考報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中,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實是,我國僅這一類產品的進口額就超過鐵礦石、鋼、銅和糧食這四大戰略物資之和。
記者近日調研了解到,面對無“芯”之痛,近年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不斷,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下稱“中國電科”)在內的國家隊更是“打頭陣”,搶 占科技制高點。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的構建初步完成,但還存在規模小、制造短板等劣勢,國產化面臨技術、市場等壁壘。業內人士認為,新階段中國集成電路 產業要走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新路徑,行業內部的整合速度正在加快,將面臨一輪大洗牌。
“美國曾以違反出口限制法為由,對中興通訊采取出口限制,核心硬傷就是中國的無‘芯’之痛。今天是中興,明天又是誰?”中國電科14所國睿集團旗下國睿中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剛感慨道。
“受制于人”的憂慮遠不止于此,還有信息安全、交貨風險、變更停產、利潤流失等一系列風險。從我國海關進口數據來看,中國芯片進口額從2007年的 955億美元,一路上升至2015年的2307億美元,是原油進口總額的1.7倍,甚至超過鐵礦石、鋼、銅和糧食這四大戰略物資之和,計算機處理器、汽車 內嵌式芯片等高價值產品更是完全依賴進口。
市場和國家安全的雙重需要,讓“中國芯”的發展日益迫切。早在2010年,國務院就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列入要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在 2014年出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目標是到2020年,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全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速超過20%。到2030 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跨越發展。
保障措施之一,便是設立總規模近14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并鼓勵地方基金參與。這樣的雄心和投入前所未有,據摩根士丹利估計,1990年代后半期中國在該領域的投入不足10億美元。
作為國家掌握的戰略性隊伍,中央企業成為這場“攻堅戰”的主力軍,2002年組建的中國電科便是先行者之一。這家軍工集團圍繞安全和智慧兩大領域,著 力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帶動性的核心技術,其下屬的14所被譽為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在需求牽引之下,國睿集團成立了兩家芯片設計公司,研發范圍涉 及DSP處理器、SOC設計、微控制器等數字芯片和無線通信、光通信、高性能ASIC等模擬芯片。
我國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芯片—“華睿1號”正是在此誕生。2011年,其率先通過了“核高基”重大專項驗收,代表了當時我國自主可控嵌入式 高端DPS的最高水平,其處理性能與當時國外同類DSP處理器相當,打破了國外壟斷,成功實現了國防核心裝備信號處理自主安全高效可控,目前已在大量裝備 中實現規模應用。
“從2012年開始,我們繼續承擔了‘華睿’2號DSP芯片的研制工作,目前完成了所內的測試,預計今年完成并推向市場。”劉剛向記者透露,“華睿2 號”在繼承已成功研制的“華睿1號”芯片技術基礎之上,采用了異構、8核、可重構處理核、超低功耗設計等先進技術,并大幅提高了芯片高速IO性能,集成度 和綜合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