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突然放棄中國高鐵:這才是根本原因!
2016-06-17 06:25:18 n毋庸諱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一直存在,而且美國一些勢力將中國視為最大國際競爭對手而格外防范掣肘,但美國西部快線公司突然單方面終止與中鐵國際合作建設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高鐵項目,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不是最主要原因。
因為,被視為障礙的《購買美國貨法案》列舉了一系列豁免條件:購買美國制造的產品會導致整個工程成本上升25%以上;產品能夠在美國(或者本州)總裝,且美國制造的零件價值占總價值比例超過60%;……滿足其一,即可豁免。
正是依據這些條款,中國中車等公司此前已經成功獲得過豁免,而且中國企業已經在美國設廠生產高鐵裝備,因此當初西部快線公司與中鐵國際簽約,至少表明那時候他們自己并不認為《購買美國貨法案》是不可逾越的障礙。
西部快線公司變卦,多半還是因為美國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協調能力不足,包括征地拆遷補償在內的預期建設成本過高,汽車、航空等競爭行業掣肘,融資困難……導致該公司對這個項目資金來源和盈利前景缺乏把握,寧可選擇毀約。
聯邦政府高鐵發展計劃步履維艱,第一個高鐵項目面臨夭折,受損最大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己,因為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從來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驅力量。
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運河、公路、鐵路建設一馬當先,二戰之后高鐵的優勢、高鐵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世人有目共睹;從西進運動時期掀起鐵路熱、 運河熱,到二戰之后艾森豪威爾汲取德國經驗建設全國性高速公路網,使得美國迅速超越德國這個高速公路故鄉而建成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網。
美國本來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表現出過舉世無雙的動員組織能力,在高鐵時代掉隊,對美國自己堪稱悲劇,起碼不會是喜劇,表明體制和既得利益的問題已經對美國這個昔日成功者的持續創新、進步構成了不可忽視的障礙。
某些體制特征、某些既得利益,曾經激勵了昔日的創新進步,卻淪為今日創新進步的枷鎖。
昔日的成功做法不等于今天的成功,更不等于明天的成功。縱覽世界歷史,這種昔日成功體制淪為日后進步障礙的情況比比皆是。
在美國之前的世界霸主英國,英式“通過實干來學習”的教育模式曾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從18世紀末起,隨著科 學開始引領技術進步,系統正規的教育表現出學徒自修模式所不可比擬的優勢,結果歐洲大陸在電力、化工等當時先驅產業領域躍居領先地位,英國則因深陷習慣羅 網而滯后。
在英國的電力事業之類大規模基礎設施網絡中,地方自治體制加深了困難。有些地方的市立煤氣管網成功地抵制了電氣化,有的地方則建起了多層重復的電力網,每個網都有自己的電壓設計和硬件設備。
直至1990年代,英國電器購買者還必須應付多種多樣的插頭和插座,而且顧客必須向店家點明自己要哪一種可用設備, 這種場景對中國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更值得我們正視的是,可能阻礙創新進步的既得利益也不僅僅屬于一小撮權勢階層,而是同樣可能屬于相當廣大的民眾。
為什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突破口是在歐洲屬于新生產業的棉紡工業及其設備制造業、而不是歐洲早已有之的毛紡產業?
一方面是因為棉花纖維比羊毛纖維更容易梳理,而且對消費者而言棉紡織產品具有能夠貼身穿著、更容易洗滌等優點;另一方面是因為毛紡產業從業大軍的既 得利益妨礙了變革,他們抵制機械化,單純依靠工資謀生的羊毛工人對機械化抵制更為強烈,而在新生的棉紡產業,錄用新人手、實行新的生產方式就要得心應手得 多。
正因為如此,盡管最初設計、制造的精紡機械是針對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的毛紡產業,并非面向棉紡產業,毛紡產業卻在工業革命的創新浪潮中落到了后來居上的棉紡產業之后,整個毛紡產業大軍在相當長時間里淪為社會輸家群體。
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只要掌握先進技術和生產、建設能力,我們無需過度在意一個兩個項目暫時的波折。
但是,如果我們自己的體制不能不斷與時俱進,我們的民眾不能擺脫既得利益糾葛,如果食利者在“維權”、“民生”之類貌似“正義”旗號下不勞而獲攫取了社會收益的過大份額,我們就會喪失持續創新進步的能力。
面對這樣永久的挑戰,我們會交出什么樣的答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