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關懷創始人之一王泰峰告訴筆者,認知關懷于2016年1月成立后,隨即與IBM達成合作,成為IBM Watson for Oncology中國指定運營服務商,打造基于NCCN(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和MSKCC(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成立于1884年)的中國版IBM Watson for Oncology。
在數字化時代下,80%的數據是無法被傳統計算機識別的非結構化數據,但以IBM Watson為代表的認知技術卻可以讀懂并分析這些數據。17秒,它可以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000篇論文、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實驗數據、106000份臨床報告,根據醫生輸入的病人的指標信息,最終提出優選的個性化治療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輸入IBM Watson的數據均不涉及個人隱私,從而保護了患者。
目前,IBM Watson for Oncology是IBM Watson health首批商用的項目之一,它是IBM聯合MSKCC基于NCCN的癌癥治療指南和其在美國100多年癌癥臨床治療實踐經驗,歷時超過4年培訓的高科技成果。和MSKCC的頂級專家組所給出的治療方案相比,已經達到了接近100%的符合度(不同癌種符合度有所不同)。至今已覆蓋了肺癌、乳腺癌和結直腸癌,并有計劃在未來覆蓋90%以上的患者人群。
王泰峰向筆者指出,認知關懷將IBM Watson for Oncology 引入中國后還面臨著兩個本地化任務:
1.語言——IBM Watsonfor Oncology是在美國本土英語環境下培訓出來的,對醫生有一定的專業英語水平要求。對于很多專家名醫來說,他們會傾向于看英文的原版,避免翻譯產生誤差,所以第一版在病歷信息的輸入中還是采用英文,同時翻譯相關文獻的標題,便于英文比較薄弱的基層醫生理解。但本地化工作將持續進行,以便于更多的醫生參與,發揮IBM Watson for Oncology的助理功能;
2.中西方差異——IBM Watsonfor Oncology在美國研發時就遵循了NCCN和MSKCC的最佳實踐,根據目前所做的實驗及調研,90%以上的治療方案與中國最佳實踐方案相符。但微小的差異也會導致零星的用藥、劑量等方面的調整,而且IBM Watson for Oncology在中國高發的癌癥分支上的闡述仍有提升空間。認知關懷將在保留IBM Watson for Oncology原版治療方案的同時,持續推進本地化工作,通過中國腫瘤專家們的參與,打造基于NCCN和MSKCC的中國版IBMWatson for Oncology ,迅速積累認知關懷在癌癥領域的自有知識產權。這個工作量非常大,也是目前最消耗融資資金的。
除了解決兩大難點,認知關懷還要與醫院、醫療研究機構、醫生團體、行業協會等展開合作以及快速推進中國地區的銷售。同時積極組織中國高發癌種及中國具有國際領先治療水平癌種的專家組,邀請其評定審核具有中國知識產權的治療方案。目前,已達成合作意向的醫院超過了20家。
王泰峰表示,公司的盈利一方面來源于醫院購買使用IBM Watson for Oncology,借此提升院內醫生治療水平;另一方面是患者請醫生發起的多學科專家會診,以此獲得包含了IBM Watson for Oncology 和其他醫生治療意見的資料,由主治醫生決定并形成最終治療方案。目前,認知關懷已與多家遠程會診系統服務商達成合作,該類服務商擁有豐富的醫院及腫瘤醫生資源,與認知關懷在資源上形成互補,加快市場導入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