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儀器自主創新要擺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
2012-11-05 19:58:26 本站原創據美國國家工業技術研究院(NIST)統計,美國每天要完成2.5億個檢測,需要大量種類繁多的分析和檢測儀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商業部國家標準局(NBS)評估儀器儀表工業對美國國民經濟總產值(GNP)的影響作用的調查報告就稱: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雖只占工業總產值的4%,但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高達66%。
值得欣慰的是我國分析化學界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早在1995年6月,就召開了“21世紀的分析科學”香山學術討論會。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香山會議在討論發展分析科學與發展我國分析儀器工業的關系時,與會學者強烈支持盧嘉錫等20位院士提出的“振興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建議。認為分析科學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國家基本上均是分析儀器生產大國,其分析儀器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與對外貿易總額中占有相當的額度。我國分析儀器的發展尚處在比較落后狀態,我國科研上的投入有大量資金消耗在引進國外分析儀器上。與會者呼吁:大力支持以我國分析工作者自己的新學術思想構思為根基的分析測試系統的研制,積極發展有關分析儀器智能化等方面的化學計量學與接口技術研究,努力促進適合我國國情與具有本國特色的新型分析儀器的研制;應鼓勵分析儀器生產廠家利用和進一步開發分析科學工作者創造的新分析儀器系統,對他們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努力給予支持與鼓勵,而對購置進口分析儀器,以及盲目引進我國分析工作者有能力研制的分析儀器生產線要進行限制。建議考慮對分析科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實施基金扶持,以及制定激勵本國分析儀器及相關工業發展的政策等。這些認識及建議,具有前瞻性,可謂高屋建瓴;遺憾的是,我國相關決策及管理部門對此重視不足。
目前我國科學儀器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自主研發投入少,核心技術不多;市場巨大但卻主要依靠進口,科學研究“空芯化”現象嚴重,使得我國科技創新面臨十分不利的局面。王大珩院士曾說過,儀器儀表看似“配角”實為“核心”。提出要以儀器科學技術創新與發展為著眼點,大力開展創新方法研究,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應當把儀器和機器放到同等地位上,把儀器工業與機械工業同等看待。儀器是機械學、電子學、光學、計算機技術、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和先進技術綜合作用下的高技術產物。